2019年2月27日 星期三
2019年冬末北九州-臼杵-北九州霸主、天主教大名大友宗麟的「臼杵城」(續百大名城)
大分縣有四個續百大名城,是九州續百大名城最多的縣,之前我們已拜訪過中津城與佐伯城,緊接著在佐伯城之後,下一個續百大名城就是距離並不遠的「臼杵城」。而這「臼杵城」的來頭也不小,是天主教大名-大友宗麟晚年隱居的城池,也是著名的戰國大砲「國崩」架設的城池。大友宗麟晚年的最後一戰就是在此地力抗島津軍的進攻,使得大友家得以在豐臣秀吉的九州遠征軍到達前存活,不致被島津軍殲滅,這原名「丹生島城」的「臼杵城」,因其歷史地位的特殊,入選續百大實至名歸。
臼杵城
地址:臼杵市大字臼杵字丹生島
電話:0972-63-1715 (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
交通手段:搭乘「日豐本線」至「臼杵」下車,徒歩10分(0.8公里)
營業時間:09:00~18:00(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
所要時間:3小時
網址:https://www.city.usuki.oita.jp/docs/2014013100402/
我們從佐伯搭車前往臼杵,僅6站的間隔,普通車車程36分鐘,車資也僅570円,若是從大分出發的話,車程46分鐘,車資760円,也不貴。臼杵雖然有停靠日輪號特急,但因為行駛時間並不會差太多,搭乘普通車就可以了,日豐本線的紅色普通車,車廂也相當新穎,算是舒適的普通車。
月台上同樣沒有什麼旅人,都是當地的中學生上下車。月台的座椅就是臼杵城的造型,一旁還有臼杵石佛,原來臼杵有國寶級的石佛雕刻,傳說佛像群雕刻於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至鎌倉時代(西元1185-1333年),但是雕刻者與雕刻的理由等至今未解,可謂是謎團重重,看起來也是很厲害的遺跡,不過距離臼杵市區其實有段距離,這次就無緣參觀了。
臼杵日文發音為「うすき」,與「我喜歡」的日文發音諧音,因此月台上也特別把「うすき」寫成「う❤」,讓這個人口僅4萬多人的大分小鎮,意外添增了一絲浪漫氣息。
臼杵駅是簡約的兩層樓小站,雖然沒有復古的外型,但在一樓的觀光案內所員工相當熱情,我們沒有注意到觀光案內所就走出車站,結果觀光案內所的係員衝出來叫住我們,除了歡迎我們的到來外,詢問我們要前往何處?回答臼杵城後,係員給了我們相當詳細精美的臼杵城簡介,兩位係員其中一位還是金髮碧眼的YOU(老外)呢,相當特別。
這就是讓我們驚豔的製作相當精美的臼杵城簡介,雖然只有正反兩面,但採用厚磅紙質彩色印刷成本不低啊,加上詳盡的城內遺跡解說並附上古繪圖與出土文物照片,還有大友宗麟的介紹,以一座自由參觀,並無收取門票收入的古城來說,製作這樣的簡介,實在令人敬佩!
車站前的案內板標出了臼杵的觀光景點,除了臼杵城與石佛外,其實城下町的二王座歷史街道也有保存相當完整的街景,臼杵藩稻葉家的屋敷也有保存下來,其中還介紹了11月第一個假日所舉辦的臼杵竹燈祭,看起來也是相當厲害,如果細細品嘗,臼杵應該也是個可以玩上一整天的地方。
車站正前方還有臼杵石佛的大型複製品,可以稍微體驗一下石佛的震撼。
臼杵市的人孔蓋是臼杵特產臭橙,以及16世紀漂流到臼杵的荷蘭商船圖樣,大友宗麟就是因為荷蘭商船的交流進而認識天主教。
從臼杵駅前往臼杵城距離只有800公尺,沿著車站正前方的縣道33號前進,會看到一座跨越海添川的海添橋,直直走到下一個紅綠燈左轉縣道217號再直直走即可,相當簡單。
海添橋上也可以看到石佛的雕刻,而且雕刻的很有意境,真的很像存在這裡數百年的感覺。
我們很快地就抵達了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觀光交流廣場),但還沒有進入蓋章,就先被一旁屋子的這棵美麗且滿開櫻花給吸引了。
在2月底盛開,且花瓣略帶粉紅,看起來很有可能是寒緋櫻的一種,沒想到我們今年的櫻花季竟提早在臼杵展開了啊,太幸運了。
廣場一旁有出身自臼杵的明治、大正時期作詞家吉丸一昌(西元1873-1916年)的銅像與歌碑。
廣場對面還有一小塊區域,中間有一座「辻井戶」,但沒有多加說明。
「辻井戶」的對面,就是三層樓高的現代化建築「臼杵市観光交流プラザ」(臼杵市觀光交流廣場),續百大名城的印章就在這裡了。
走進觀光交流廣場,裡面的空間相當寬廣,果然是廣場啊,除了左側的櫃檯外,前方有平面資料展示與影片撥放,右邊還有名特產展示與販賣,是個多用途的空間。
一旁還有提供電動自行車的租借,如果想要去臼杵其他景點的話,可以多加利用,租一次不限時間才300円,相當實惠耶,不過我們今日只有安排臼杵城的行程,就沒有使用了。
在櫃台旁有一個臼杵城跡的紀念章,蓋起來很漂亮,但看這個面積就知道不是續百大城章了唷,別蓋錯啦。
在租借自行車旁的另一個小桌子上的,才是續百大名城的印章,也是一顆水量適中,可以蓋得很漂亮的連續章。第22顆續百大章入手!
觀光交流廣場裡有相當完整的臼杵年表,以及臼杵名稱的由來,原來「臼杵」的名稱被認為源自轄區內臼冢古墳入口處的石甲,由於該石甲外型與「臼」和「杵」相似,因此產生這樣的地名。而臼杵市內被列為國寶的臼杵石佛更是臼杵人的驕傲。臼杵的發展可分為大友宗麟時代的丹生島築城與統治臼杵270年的臼杵藩稻葉氏,城下町的規模也幾乎是稻葉氏所建設的。
除了年表,也以製作精美的看板介紹了城下町、武家屋敷、臼杵的海上貿易歷史、石佛之里以及臼杵的名產等,看的出來這些介紹板都是相當新穎的,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續百大名城的觀光人潮所製作的呢?雖然簡單,但相當用心。
在交流廣場中央的影片撥放區,是非常值得欣賞的臼杵介紹影片,畫面清新、剪輯流暢,看的出來也是近期才製作完畢的,內容從臼杵發展的歷史,到大友宗麟、臼杵藩稻葉氏的建設,以及近代臼杵竹燈祭的畫面都一一呈現,來到臼杵、認識臼杵,一定要坐下來欣賞這段大約10分鐘的影片。
在影片撥放區的前面,展示著臼杵傳統手工藝紙雕人像,插在稻草捲中的紙雕人像,看起來一樣,但其實每個花紋都不同唷,這樣的數量看起來也頗有震撼力。
角落還有一個地酒展示區,雖然臼杵沒有以酒聞名,但中央這支以英文書寫的"USUKI"酒標,頗有國際化的樣子啊...
最後來介紹一下代表臼杵的吉祥物-大頭佛「ほっとさん」,以臼杵石佛為基礎而成形的大頭佛,有著天然呆萌的形象,觀光交流廣場中的這隻大頭佛,還穿上老虎(貓)的外衣,模樣超級逗趣。
簡單逛完觀光交流廣場也蓋完章了,當然接下來就是要攻城囉!其實走進觀光交流廣場時就有經過臼杵城跡,與交流廣場隔一條路的就是大手門公園,小小公園比較像是小廣場,後方高處就是臼杵城的"畳櫓"以及土屏。臼杵城最初築城時其實是一座孤島,稱為丹生島,大友宗麟於西元1556年築城,西元1576年離開(大分)府內城後隱居至此,但在明治時期的丹生島附近被回填成為陸地,因此目前看到像是平山城的臼杵城,其實在百年前都還是一座島唷,我們現在站著的地方其實應該還是海峽的範圍呢...
這個角度的後方就是臼杵城的印章畫面,我們因為來到臼杵(USUKI),也入境隨俗來比個愛心吧。
不過臼杵城的入口並不是大手門廣場唷,在廣場北側的石橋才是進入臼杵城的大手道,過去還是島的時候,也只有這裡與陸地連結。一整塊原石刻成的石碑、古橋、石垣、石燈籠、鳥居、土屏、大門櫓、疊櫓,這角度幾乎囊括了臼杵城目前所有的遺跡(後方還有一個卯寅口門脇櫓),我們認為這角度製作成印章畫面也不賴呢!
臼杵城到此一遊💗。
過去以海當作天然的護城河,現在僅在臼杵成的西側保留一小段,並成為護城河的樣貌,冬末春天即將來的這時候,還有許多小鴨在水面悠游,由於護城河往北直通大海,因此水質保持的還蠻乾淨的,鴨兒們才會在這裡落腳吧...
通過石橋(古橋)後,一旁的石垣是過去古橋門櫓的所在。
與古橋門櫓相連的另一個櫓台則是亭櫓跡,過去這代表臼杵城入口的區域,應該也有相當完整的建築群。
亭櫓後方,就登上臼杵城的坂道,因為形狀類似馬鐙,因此稱為鐙坂,這絕對不是新的坂道系列唷😆(已經有日向坂了應該不會那麼快有新的)。
鐙坂是一條有4個彎道的登城道,第2個彎道就可以看到土屏以及疊櫓的一角,一旁似乎也是櫻花啊!
鐙坂旁的石垣底下有數個小洞,稱為道場,過去可能存在佛像,類似臼杵石佛,不過現在都已空無一物了。
最後一個彎,已經可以看到大門櫓了,鐙坂兩旁也都是櫻花樹,春天來一定是很棒的畫面。
鐙坂的終點是中門櫓跡,右側就是疊櫓,左側後方則是大門櫓。中門櫓跡的石垣採用較為整齊的"打込み接ぎ" (植入工法),平整的表面代表這是稻葉時期所修築的石垣。
疊櫓為天保年間(西元1831~1845年)重建,嚴格說起來算是比較年輕的現存櫓,臼杵城中原有31座櫓,如今僅剩下現存2座,重建1座。
疊櫓的斜對面即為大門櫓,為平成12年(西元2000年)以木造重建,在稻葉時期,大門櫓即為臼杵成通往二の丸的主要通道。
關原之戰後,美濃三人眾的稻葉一鐵之子稻葉貞通,從郡上八幡城移封至臼杵城,成為初代藩主,往後的270年都治理著臼杵,共15代家督名字清一色是稻葉O通,難得的整齊啊!石碑上還有稻葉家家紋「折敷に三つ算木」。
大門櫓旁的石垣前,看起來也是茂密的櫻花樹啊。
大門櫓斜對面還有一個時鐘櫓跡,是稻葉氏所築的報時設施,西元1701年時鐘樓移築到城下町二王座作為城下的時鐘使用,現在僅保留古鐘於此,時鐘櫓跡前曾出土帶有十字架的屋瓦,很有可能是大友時期的古物。
目前古鐘仍有連結報時裝置,我們在晚間6點時,也聽到古鐘被敲響的聲音,相當清亮悅耳。
穿過這重建的大門櫓,木頭看起來還是很新的感覺,可惜內部並沒有開放參觀。
四個角的屋簷鬼瓦,也採用了稻葉氏的家紋圖案,沒意外的話,春天這個角度搭配爆開的櫻花,一定美呆了。
爬上一旁的石垣,可以看到剛剛參觀的觀光交流廣場(中央白色棟)。
在一旁的井樓櫓跡,位於臼杵城的西南角,是作為瞭望整個城下町的重要櫓台。
站在井樓櫓跡上,可以瞭望對面的二王座城下町,二王座中的三座寺廟香林寺、多福寺、月桂寺清晰可見。
大門櫓後方的二の丸區域,除了櫻花樹外,還有一片梅林,二月底的這時,梅花已綻放3成了,飄來的清香梅花香我們相當熟悉,沒想到這臼杵城中也可以聞到如此芳香的梅花香。
雖然沒有前幾天在水城看到的梅花盛況,這幾棵梅花開的姿態也相當美了。
二の丸最東側,有一處一定要停下腳步看一下的東西,就是這門大砲,這門砲為16世紀製造的佛狼機砲,是葡萄牙贈與大友宗麟的,也是日本人入手的第一門西洋砲。大友宗麟讓為這樣的武器可使一國被摧毀崩壞,於是命名為「國崩」。在西元1586年島津軍包圍丹生島城(臼杵城)時,大友宗麟即使用國崩反擊,讓島津軍陷入混亂,大友軍趁機殺入,讓島津軍損傷慘重,無法拿下丹生島城,「國崩」之名不逕走遠。
下方的文字說明,解釋了這門國崩其實是複製品,傳聞後來國崩原形仍落入島津家手中,明治維新後,奉納入靖國神社中成為寶物,一般人可能無緣欣賞了。
國崩為相當早期的佛狼機砲,裝填口還有類似中國的雲狀圖騰,在還只有火槍的戰國末期,國崩砲的威力的確有改變戰局的實力。
國崩一旁是大友宗麟公碑,既然是大友宗麟最後的居城,其實立一個銅像應該也不為過。不過這帶著十字架,拿著武士刀坐在椅子上的大友宗麟晚年樣貌,搭配著後方的老鷹與前方的西洋航海船,完全表達了這曾經也有一統天下之心的霸主心境,而大友宗麟壯烈波濤的一生就在使用國崩抵抗島津大軍後畫下句點。
二の丸中還有介紹稻葉歷代藩主的年代表,以及初代藩主稻葉貞通之父,美濃三人眾的稻葉良通(一鐵)的一生。
在二の丸與西の丸的交界處有一個西の丸居館庭園跡,目前復元成臼杵護國神社,小小的庭園內有石橋與小池子,稻葉時期與藩主的居館相連。
目前西の丸居館庭園是以秦朝時徐福渡海至熊野(現和歌山)取得不老不死之藥的場所-靈藥天台為原型仿建而成的。
庭園前方則有另一個稻葉神社,應是祀奉稻葉家歷代藩主的神社。
一旁還有一個砲彈紀念碑,不過這與國崩無關,是明治維新後從軍的臼杵軍官紀念碑。
二の丸與本丸間的西の丸,原本可能為藩主的居館或御殿,但目前已建為棒球場,而且正有中學棒球隊在進行比賽,比賽的吶喊聲不時出現,好像很激烈。
我們開始比對著精美的臼杵城簡介,一一找出每座櫓跡。這是位於西の丸南側的儀大夫前櫓跡,雖然沒以櫓台的存在,但礎石的遺跡清晰可見
西の丸與本丸間,則有空堀的構造,讓進入本丸的路徑縮小,便於防守。前方空堀底部,則可以看到突出的石垣櫓台,這是本丸存放武器的武具櫓跡。
進入本丸的入口則有鐵門跡,過去作為防禦本丸的大門,採用鐵製門櫓增加防禦能力。
鐵門櫓台前則做成原型的階梯,有點像表演場地啊,不過現在圍起來不能進入了。
鐵門櫓台後方雖然也有階梯,但也是圍起來保護中,禁止攀登。
櫓台旁連結著武具櫓跡,前方的石垣背面就是剛剛從空堀處看到的地方。
鐵門櫓跡的對面,位於本丸東南角有一處階梯,入口處就可看到滿滿的紅色鳥居,沒錯,這是稻荷神社系列的標準樣版,本丸內有一座卯寅稻荷神社,後方岩石上方的,就是「卯寅口門脇櫓」了。
紅色的鳥居一直蜿蜒至階梯下方的地面,對面仍可看到另一部分的臼杵城本丸。
「卯寅口門脇櫓」重建於嘉永7年(西元1854年),也是目前臼杵城的現存兩櫓之一,2階的木造櫓,比起疊櫓更有歲月感。
此處也是臼杵城的卯寅口,作為搦手口使用,是臼杵城的後門,可以利用此門搭船脫逃。而「卯寅口門脇櫓」根據西元1676年的古繪圖,這裡曾有御鐵砲藥櫓的存在,似乎重建後的功能不同了。
從本丸處望向「卯寅口門脇櫓」,中間因有低窪地,所以「卯寅口門脇櫓」也像位於臼杵城外的感覺,可以看到兩段石垣,與階梯的構造也算是蠻特別的。
位於本丸最東端,即是過去仍為孤島的臼杵城,離海岸最遠之處,存在著龜首櫓跡。雖然目前看不出來櫓台的遺跡,不過放置了一塊似乎有門柱痕跡的石頭在此,或許是過去建築物的遺構,但並未加以說明。
過去腳底下應該是一片大海,目前則有較低矮的房屋群,遠方還可看到臼杵外海的津久見島。
本丸的西北角,就是臼杵城天守台的位置。天守台面積並不算大,但過去實際有天守存在過。
根據近代的調查,天守的興建應該是西元1594年入城的福原植高(石田三成的妹婿)時期開始的,並以外觀3層內部4階為構造,後稻葉氏也經過多次的修理。寬永(西元1645年)年間的繪圖,臼杵城天守為望樓型,但之後的古繪圖都出現層塔型的天守,因此認為在元曆元年(西元1655年)前後,天守應該經過大規模修理重建。
繞到天守台北側,可以看到天守台石垣與下方空堀的高低差,大正時期天守台有大規模崩壞,目前為復元後的樣貌。
本丸北側還有7個櫓跡,不過簡介上並沒有寫出名稱,實際位置也沒有解說,我們就PASS吧。本丸內部則有許多茂密的櫻花樹,得再說一次,真想櫻花季時來啊!!!😭
其他還有標上名稱的櫓跡我們一一找到了,這是西の北側的埋門前櫓跡,是二の丸與西の丸間的埋門前的櫓。
埋門前還有一個着見櫓,與埋門前櫓分別位於二の丸與西の丸。
位於着見櫓與埋門間還有一處上の門跡,這裡是從西の丸可直接通往另一條出城的登城路今橋門的主要出入口,也可以看到門櫓的遺跡。
繞過上の門,往下走,這裡有一條入城的車道,可以由下方完整地看到着見櫓的櫓台石垣。雖然也是採用"打込み接ぎ" (植入工法)的石垣結構,但並不像大門櫓石垣般的平整,應是屬於中期的工法。
着見櫓石垣旁的這一排石垣,是臼杵城中規模最大的石垣,最高處有7公尺。
我們沿著今橋門路出城,今橋門已無遺跡,但走到西側仍可看到腰曲輪石垣,左側有海鹿櫓跡,右側則可看到時鐘櫓跡
在腰曲輪石垣旁的岩盤下,也看到幾個作為道場的小洞,這絕對也是臼杵城的特色之一吧。
我們回到大門手公園時剛好晚間6點,聽到了城內傳來時鐘櫓的鐘聲,這時疊櫓、大門櫓以及公園邊的燈也點亮了,也算是幸運地看到了夜間點燈的臼杵城。
趁還有一點時間,我們走進觀光交流廣場西側的石板街道逛逛,不過因為一時找不到臼杵城下町著名的二王座歷史道,誤以為這裡就是古街町,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就走了,但這裡的古宅店家仍然相當有味道。
還有慶長5年(西元1600年)創業的醬油老店,斑駁的白壁外牆,真的很有歷史感啊,不過店家6點就打烊了,正在整理收店,我們想捧場也無緣了,可惜啊...
彎進其中一條小巷,不經意的碰到一隻正在趕路的白貓,回頭向我們看了一眼,就繼續趕路了,沒想到還能幸運遇到一隻臼杵貓啊,うすきねこ耶!(臼杵貓與我喜歡貓諧音)
臼杵城相關聯的景點還有一處位於觀光交流廣場西北側150公尺處的「稻葉家下屋敷」,這裡保存了稻葉氏在廢藩後的屋敷,供遊客參觀,不過,只開放到下午5點,我們的時間不夠,一開始就知道會錯過,只能拍拍舊山門外觀了。
這裡同時也是臼杵城下町的觀光案內所,如果想要更了解臼杵的歷史,以及城下町的發展,這裡也是不錯的地方唷。
區域內分為舊宅與展示館,夜裡的木造迴廊也蠻有FU的...
這裡也是臼杵圖書館2019年剛好是開館100周年,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特展活動呢。
入夜後的臼杵,街道上真的是一片安靜,我們只好再走回臼杵駅,看到站前的這石佛夜間也有點燈,又與白天看到時不同的感覺了呢。
我們匆匆地利用了3小時的時間逛完了主要的臼杵城,對於臼杵城不用收費卻仍有細心的解說與規劃感到敬佩,對這九州天主教大名大友宗麟的最後棲身之地,也頗有感觸。但其實整個臼杵還有許多歷史街道與遺跡可以參觀,若是時間足夠,配合櫻花祭或是竹燈祭,來個臼杵一日遊,才能夠真正把臼杵逛完啊,期待下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