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2024 酷暑北陸行-上越妙高-御館之亂的舞台「鮫ヶ尾城」(續百大名城)

與謙信公再次相遇,見證上杉家未來的「鮫ヶ尾城」

原本今年冬季前往高田城補章的時候,就有經過「上越妙高駅」,但因為冬期封山,只好趁著夏天才能攻略的「鮫ヶ尾城」,讓我們這趟北陸行稍微的偏離了一下區域,來到屬於甲信越地區的新潟,其實這裡古國名為「越後」,與北陸的「越前」、「越中」,同屬「越國」,時光回推的話,也算是同一區域才是啊。

鮫ヶ尾城築於標高185公尺的鮫ヶ尾山上,正確的築城年代不明,很可能是上杉謙信為了川中島之戰防止武田信玄在北信濃跨大勢力,並防衛北國街道而築的山城,為春日山城前的要塞。西元1579年上杉謙信驟逝,引爆了繼承人之爭的「御館之亂」,以春日山城為據點的上杉景勝擊敗了以御館為據點的上杉景虎,景虎逃亡至支持他的家臣堀江宗親所轄的鮫ヶ尾城,並試圖逃往關東的北条氏(景虎實為北条氏康之子)。但在景虎入城後,內應馬上放火燒了鮫ヶ尾城,景虎進退兩難在城內與妻子(謙信姐之女)一同自盡,御館之亂落幕,當時的城主堀江宗親與鮫ヶ尾城也消失在歷史上(有一說是支持景虎的家臣仍在城內持續抵抗了一年),實際廢城年代也不明。鮫ヶ尾城本身則因為近世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城內遺構保留完整,西元2008年的調查發掘中,也出土了不少被火燒過的陶器,證明了曾發生過火災的歷史,同年被指定為「国の史跡」。(整理自維基百科日文版與妙高市官網)

鮫ヶ尾城
地址:新潟県妙高市大字宮内・籠町・雪森
電話:0255-72-0697(斐太歴史の里 総合案内所)
交通手段:妙高躍馬線「北新井」,步行2.5公里,或於北陸新幹線「上越妙高」轉搭乘計程車,亦可於上越妙高駅観光案内所租賃自行車
營業時間:城跡24時,09~17時(斐太歴史の里 総合案内所)
所要時間:2.5小時



我們再次來到了不算陌生的「上越妙高駅」,因為計程車乘車處位於東口,我們才第一次在白天看到東口的穹頂式建築以及馬賽克窗透出的光芒。

屋頂掛著8月24、25日的「謙信公祭」大型布幕,地點位於春日山城,我們差一周就可以看到了,可惜。

與冬季時相同,東口展出了三幅學生的畫作,其中一定會有一幅貓貓畫與一幅少女畫,看來妙高市民也很愛貓呢。

上越妙高駅的好處就是,畢竟是新幹線站,一出站就可以搭上排班的計程車,車輛相當新穎,司機也很有禮貌,說明了目的地是「鮫ヶ尾城」下的「斐太神社」並抵達後,也和司機約定好下午1點的回程時間。計程車車資約2,000円,車程6分鐘。其實亦可在上越妙高駅內的觀光案內所租賃自行車,不過我們當天看到30度以上的高溫,馬上打消騎車的念頭,否則應該會被曬乾吧😅。

斐太神社的入口,是掛著注連繩的白色石鳥居,相當氣派。

通往神社的參道,古木參天,不會直接曝曬在太陽下,在這個季節有自然遮陰真是老天的恩典。

參道途中有可愛的稻荷神社,小祠堂前的小小石雕狐狸也太可愛。

手水舍是一整塊鑿開的巨石,自己打開水龍頭後淨手,記得要節約用水。

斐太神社的拜殿與主殿,主祭神為大國主命,我們簡單的參拜一下,祈求攻城順利。

神社的賽錢箱有紗門保護,應該是怕蟲子侵入,所以參拜完要記得把門關上。

從神社旁往鮫ヶ尾城方向走,會先經過停車場,如果是自駕或是自行車,可以將車輛停放在此。

沿著車道上去,就可以走到鮫ヶ尾城與一旁的「斐太遺跡群」共用的設施「斐太歷史之里總合案內所」。

步行沒多久,就可以抵達整個「園區」的入口。

園區內就有鮫ヶ尾城的旗子了,不過旗幟上方的雙龍圖案是代表什麼?並不清楚。

從入口到總合案內所約100公尺,途中可以看到大大的「史跡 斐太遺跡群 斐太遺跡」的石碑。

斐太遺跡群,是東日本最大級的彌生至古墳時期遺跡,距今約1800年。在1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出土了不少竪穴建物跡、環豪、土器等遺跡與文物,範圍皆在山麓,與山上的鮫ヶ尾城有所區隔。

一旁有展示復原的竪穴住居,看起來是茅草屋的形式。

園區內還有設立烤肉區與洗菜小屋,看起來是適合舉辦大地活動的場地。

不過,我們的重點當然是鮫ヶ尾城囉。一旁有上杉景虎的身世與族譜,還有西元1985年所繪的鮫ヶ尾城跡圖,可以看的出來整座城沿著山根興建不少區域,佈滿整座山頭,並有許多堀切間隔。

園區內唯一一棟水泥建築,就是「斐太歴史の里 総合案内所」,鮫ヶ尾城的蓋章處。

案內所內冷氣非常涼(不是重點啦),主要是提供登山者休憩之用,還有一些文物與資料的展示。

首要任務,蓋章!這顆章也可以蓋得非常美,墨水充足、圖案清晰,第80顆章蓋得相當完美,續百之旅終於邁向8字頭了。

展示的資料中,最先看到的是鮫ヶ尾城與御館之亂的主角景虎寫給謙信、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的手信。夾在三大大名之間的景虎,最後是悲劇收場,也是令人惋惜。

案內所內鮫ヶ尾城的認定証輕鬆入手。

整個斐太歷史之里的區域內,也有許多自然資源可以探訪,這也是歷史結合大自然成為一個巨大教育場所的代表吧。

鮫ヶ尾城與斐太遺跡的說明,還有許多出土的文物。

大刀、鐵器、土器、碳化米、勾玉、石器等等,出土的品項還蠻多的。

案內所內還有手工製作的簡易鎧甲,似乎可以讓小朋友來個鎧甲體驗。

還有我們也不陌生的Q版謙信公路障與旗幟,有夠可愛。

鮫ヶ尾城的紀念品與當地的特產,這裡也可以買得到。我們把可愛的Q版謙信磁鐵帶回家。

蓋完章、參觀完,詢問好路徑後,準備去登城。門口還有提供今早9點測量的溫度,以及12點預估的溫度,9點到12點,才上升0.9度,這不合理啊,我們體感已經有35度以上的感覺了耶!

走出案內所準備攻城,循著案內所人員指示的方向找到一條往下的"路",當時一看,這路也太陡了吧,雖然看的出來有人走過的痕跡,但這真的不會摔死嗎?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去後,才發現...

真正的登城道應該長這樣啦哈哈,我們又走錯了!好吧,反正這樣比較省時間(安慰自己)。

鮫ヶ尾城的登城道共有三條(官網有地圖),北、東、南各一條,由案內所出發只能選擇北、東登城道,且南登城道最為陡峭,北登城道次之,我們決定從最平緩但最長的東登城道出發,進入城內後由北登城道下山。東登城道一旁,有一座灌溉用的蓄水池(上),還有人在釣魚呢(下)。

登城道屬於有整備但沒有舖裝的山林小徑,下雨天的話有可能會變成泥濘,一旁樹上還有禁止採集ギフチョウ(日本虎鳳蝶)的告示,原來這邊有列入文化財的珍貴蝴蝶啊,好想遇到。

登城道最初的一大段路,都還在斐太遺跡內,途中會經過一群柱穴建物跡的出土地,根據路標,原來剛剛的水池叫做「淡水魚の池」啊,難怪可以釣魚。

接下來的15分鐘山路,都是差不多的景色,但路況還不錯,並不會太辛苦,一路上都有指標,也沒有太多岔路,不怕走錯路,唯一覺得辛苦的是這天居然幾乎沒有風,雖然曬不到太陽,但樹林間居然相當悶熱,走沒多久就滿頭汗了。

東登城道最先遇到的遺跡是一條大堀切(左),對於山城的大堀切已經相當熟悉的我們,看到草叢中的V形地勢,馬上就可以找到了(右)。

鮫ヶ尾城內的樹林大多以櫟木原生林為主,雖然沒有像前一日的增山城有高聳的杉木,但各種型態的樹幹也蠻有趣的。

我們遇見的第一個曲輪,是「E170曲輪」(東一ノ丸),至此已經屬於山頂部了,但還不算最高峰。

標高170公尺的東一ノ丸是東登山道第一個平坦的區域,前方特地砍掉了一些樹,可以從這裡眺望一下山下。

再繼續往上走,會看到第二個堀切。

接著則會有一段比較陡峭的山路,除了需要利用繩子攀爬比較安全外(上),還有跌落注意的警示牌(下),這一段大概是鮫ヶ尾城最辛苦的一段,其餘真的蠻輕鬆的。

最陡峭的路爬過後,會有往本丸與二ノ丸、三ノ丸與虎口的岔路,我們先往本丸的方向吧。

本丸前會與北登城道相遇,等等我們就從這邊回去。

登上本丸前的最後一段坡道,出現了城內第一次的木枕,不過似乎沒有維護得很好,有沒有木枕差異不大。

爬上後,就是鮫ヶ尾城的最高點「本丸」了,首先看到的是看起來有點歷史的石桌椅,本丸後段則有一座涼亭。

本丸內的案內板中,有鮫ヶ尾城的等高線圖,整座城被分為三塊區域,剛剛的東登山道僅有一座曲輪,其他所有曲輪都在北遺構群中。

本丸刻意整備成展望台的樣子,可以遮風遮太陽的涼亭很適合休息。

本丸因為標高185公尺,所以被稱為N185曲輪。

從這裡可以眺望山下的妙高平原。面積達445平方公里,是新潟南部最廣大的平原,山下的田園風景盡收眼底。

仔細看看,還可以看到北陸新幹線的上越妙高駅呢,連站前的東橫INN都好清楚。

從涼亭處往回看,更可以看出來本丸呈現高低兩段的地勢,但上下兩段加起來的本丸面積也不算大。

本丸內,雕刻的很有原始美的鮫ヶ尾城碑,看起來也有相當的年紀,而且隱藏哥上半身流的汗也太多了吧,爬上本丸才有比較涼爽的感覺,剛剛在登山道簡直像蒸籠啊。

本丸的東北側有一處隔著堀切,需要先下後上的米藏跡,這裡是鮫ヶ尾城本丸後方的重要區域。

標高182公尺,僅比本丸略低的米藏,曾有挖掘出倉庫形式的建物遺跡,不過現在也埋回去了。

從米藏跡往本丸看,包含斜坡與涼亭的部分,就是鮫ヶ尾城的印章圖案了。不過印章圖案中,草沒有那麼高就是了。

本丸與米藏跡間的堀切,城內的每個區域,幾乎都是被這樣的堀切相阻隔,到底是可以增加防衛能力呢?還是使每個曲輪個別被孤立?


離開本丸前,我們放飛了空拍機,不過飛出鮫ヶ尾城之後,除了本丸與一旁的米藏,其實沒有太多特別的景色,我們就擷取一張可以看出本丸與米藏之間堀切的畫面做代表吧!

接著來到本丸西北側的「N175曲輪」也就是標高175公尺的二ノ丸,本丸都沒有的解說板,這裡居然有,說明了二ノ丸發掘調查中有一棟約13坪大小的堀立柱建築物存在過,周圍有許多投石用的飛礫石,並出土許多被火燒過陶磁器碎片,御館之亂中,傳聞上杉景虎就是進入城中的二ノ丸後,被人放火燒而自盡,在下一段的三ノ丸中,還出土了被高溫炭化過的飯糰,更是全國少見的出土物。

二ノ丸西側的三ノ丸,標高167公尺,與本丸一樣,沒有說明。但剛剛的二ノ丸看板有帶過一句話。

三ノ丸當然稱之為「N167曲輪」囉。面積看起來比二ノ丸更大一些。

三ノ丸附近還有井戶的存在,標高162公尺,比三ノ丸略低。

圍繩上發現了一隻顏色鮮豔的紅蜻蜓(沒有要想起小虎隊,沒有那麼老😂)。

三ノ丸西南側則有標高158公尺的「虎口曲輪」,這裡也是鮫ヶ尾城山頂部過去的出入口。

可以看的出來土壘(左)與山壁(右)之間的虎口型式。也稱為「N158曲輪」。

山頂部的5個曲輪結束後,我們沿著北登城道下山,這裡的登城道果然比較陡,雖然都有木枕階段,但比起東登城道的緩坡,如果是爬上來走這,應該會累死,但如果是下山走這,那就輕鬆不少,而且路徑也比較短。

北登城道在距離本丸5分鐘的地方,有一處「景虎清水」,不過一旁的路並沒有被整理得很好,我們就放棄過去了。

下山大約15分鐘就看到了水泥建築物,這被隔音板包圍住的,是「上信越自動車道」,要從這樣的涵洞鑽出來,感覺好像來到什麼太空設施啊。

穿過涵洞後,就可以看到北登城道的入口了,這裡的指標寫往鮫ヶ尾城20分鐘,不相信!我們下山都花快20分鐘了,這麼陡要爬上去絕對不只20分鐘啊(真心不騙)。

北登城道入口處,還有與斐太遺跡群同款式的「史跡 鮫ヶ尾城跡」石碑,兩個遺跡真的是相依為命啊!我們從抵達斐太神社入口,到爬完城跡回到北登城道口,約花費了2小時20分,包含在本丸休息的時間,其實鮫ヶ尾城在歷史上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也不是名將所築,真的只有御館之亂而已,但因為城內的遺跡經過400多年的歷史洗禮並未被破壞,成為了國之史跡與續百名城,但山頂部俯瞰妙高平原的美景,的確是令人印象深刻。

北登城道前方還有偌大的草原與涼亭,整個園區真的有不少空間可以辦活動的感覺。

由於距離我們預約的計程車還有一點時間,決定還是來逛一下「斐太遺跡」。走進遺跡的展示區,首先看到的是「環濠」-彌生至古墳時期的聚落外圍,也有用於防禦的深溝,通常會比地面再低1公尺左右,沒想到3、4千年前,就有護城河的概念了。

展示區保留了數十個「竪穴住居」的遺跡,這是當時的古人,在地面挖出的穴中,竪立柱子以支撐茅草搭建的屋頂,這是豪雪地區為了適應生活所發展出來的居住方式。復原區繞一圈大概10分鐘可以走完。

我們從斐太神社一旁的車道走出來,居然發現了巴士站牌,不過這個巴士站牌既沒有時刻表,也無法從Google Map上查到,事後仔細搜尋了一下,原來是只提供給通勤學生使用的通學巴士啊。所以真的沒有一般的大眾運輸可以從車站過來。

我們大約提早15分鐘就抵達斐太神社外的馬路邊,沒想到預約的計程車也提早到了,那剛好不用讓司機等待。派來的車是同一車行但不同的車輛,同樣是相當新的車。

這台計程車車內配置了一具有趣的機器,這是行走時會撥放廣告,抵達時可以直接刷卡的機器,我們第一次看到,覺得大城市的計程車都沒有出現過的機器,居然在妙高遇到了,覺得神奇。

回到上越妙高駅,肚子餓了該覓食,我們知道西口前方有一區貨櫃屋餐廳,雖然中午有開的店家不多,但上次有經過的一家拉麵店「麵屋 風花」,因為名字與「小芝風花」一樣,而印象深刻,之前剛好客滿沒吃到,這次看起來店內客人不多,可以順利吃到。

「麵屋 風花」以中華拉麵為主,使用點餐機點餐,一旁還有店家名稱的零錢盤,看起來很有質感。

先來一份「特製中華そば」,魚介湯頭加入所有的配料,包含海苔、溏心蛋、叉燒、火腿肉片、蔥花、筍乾、辣油蔥,麵身是中粗中華麵,整體來說口味不錯,但唯一比較不能接受的是辣油蔥,不是辣度的問題,是真的蠻油的,有點破壞整碗麵的平衡,可惜。

另一碗「味玉中華そば」,則是加入溏心蛋後的基本款魚介拉麵,沒有了辣油蔥湯頭不油膩,原本就不是清淡系的拉麵,這樣其實剛剛好,整體味道不算驚豔,但填飽肚子沒問題。

吃飽後再回到上越妙高駅東口見見上杉謙信公,上次冬天因為是晚上才來到東口,沒有白天的景象,這次來補上上杉謙信公騎馬像的白日英姿。

與冬季不同的,是騎馬像周邊多了幾面代表謙信公的「龍」、「毘」旗幟,更有馳騁戰場的模樣。

軍旗加上謙信公頭飾的飛舞,真的很像騎馬奔馳的畫面,搭配後面的新幹線站體,竟然一點也不違和。

回程同樣從北陸新幹線回到富山,但因為我們手持的北陸PASS,範圍僅到黑部宇奈月溫泉駅,因此必須自行購買上越妙高至黑部宇奈月溫泉的自由席車票,但中途不用下車,回到富山駅再刷PASS出站即可。

補充一下去程時的狀況,我們刷了PASS進站後,搭乘自由席前往上越妙高駅,出站時走人工通道,出示PASS,站務人員查證後,就可以補票出站,有點複雜,但可以省下不少車資,也可以更善用這張北陸PA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