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2024 酷暑北陸行-越前大野-結的故鄉「越前大野城」(續百大名城)

完整的「越前大野城」與城下町探訪

雖然不是第一次造訪越前大野城,但距離上一次已經整整過了10年了。當時只聽說福井內陸的大野市也有一座擁有美麗天守的古城,趁著櫻花季的初期特地造訪了半日,除了當時還是攻城菜鳥只會走馬看花外,那時也完全沒有想過還有續百名城這件事。當然這次的北陸行,越前大野城的再訪是必須的,也因為行程中的二進二出大野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好好逛逛大野城與城下町,作為續百名城之旅的紀錄這一篇應該豐富許多。

越前大野城的名稱是作為與其他大野城的區隔(如福岡的大野城),西元1573年,朝倉義景兵敗逃至此地而喪命,西元1575年織田信長命金森長近於此地標高249公尺高的龜山上築城,並開始發展城下町,西元1580年大野城完工望樓型的2重3階連結式天守,豐臣時期經歷了青木一矩、長谷川秀一、織田秀雄(信雄之子)幾任城主,於江戶時期則隸屬福井藩。西元1624年,結城秀康三男松平直政自福井藩獨立出來改封至大野,大野藩成立。西元1682年土井氏入封大野至幕末。西元1775年時大火燒失了大野城,至西元1795年時,再重建了天守以外的建築。西元1858年安政飛越(飛騨、越中)強震再度摧毀了大野城,至幕末廢藩皆未重建。昭和43年(西元1968年)在當地人士捐款下,以鋼筋水泥復元了天守閣,外觀仿造過去天守閣的樣貌,但內部改為4階,因此只能稱為「復興天守」,小天守則建在原本屬於天狗之間的位置上,並不符合事實。由於城下町未經二戰摧殘保存完整,又有「北陸小京都」之稱,而當地的傳統文化是互助精神,而這份精神稱為「結」,因此越前大野還有「結的故鄉」之稱。(整理自維基百科日文版、越前大野城官網)

延伸閱讀:2014年的大野城之櫻 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com/2014/04/day2.html

越前大野城
地址:福井県大野市城町3-109
電話:0779-66-1111
交通手段:JR九頭龍線「越前大野」,步行1.6公里,或轉「大野市循環巴士」至「結」,步行750公尺
營業時間:城跡24時,天守09~16時(12月1日~3月31日休館)
所要時間:3小時
料金:400円
網址https://www.onocastle.net/



我們從入住的扇屋走到主要幹道六間通り,馬上可以看到大野城祭的主辦單位「大野商工會議所」的建築,一層樓的復古建築展地廣闊。

面對西側的廣場處,有一無料休憩空間,除了提供桌椅外,也是觀光案內所。上方掛著大大的「大野丸」布幕,這是大野藩在西元1855年時開始的造船計畫,內陸地區的大野藩怎麼會造船呢?原來是為了響應幕府的蝦夷(北海道)開發計畫,大野藩在江戶的屋敷造了帆船,準備從多摩川出航,西元1858年完成的「大野丸」,最遠曾航行至樺太(庫頁島),但西元1864年8月28日時在根室沉沒。

「大野商工會議所」的對面,就是複合設施「結樂座」,前方的鐘樓與遠方的大野城天守閣形成經典的畫面。前日的大野城祭旗幟,也還在路邊飄揚。

結樂座一旁的建築物看起來好像也是一棟古宅。

原來這裡是傳聞大野藩土井家第七代藩主土井利忠在讓位給三男利恒後隱居的地方,2006年時持有的組織捐贈給市政府,並整備復元後作為無料休憩所使用(下),房子的特色是屋簷採用了9種工法,屋瓦還有土井家有點複雜的家紋「丸の內水車紋」(上),我們因為暫時沒有休憩需求,而沒有入內有點可惜。

不過庭院整備的很美,雖然不大,但家中如有這樣的庭園,也已足夠。

我們走進結樂座看看,入口處也有一尊與越前大野駅前相同的可愛結人偶。

走進結樂座,迎面而來的是長長的長廊,除了很時尚的裝飾外,兩邊都有大野地區的旅遊景點介紹,原來大野這幾年也開始興起一股新興旅遊熱,美景X美食的推廣,讓大野擺脫鄉下地方的印象,旅遊受眾變得更廣了。

一旁的大型說明版,展示了430年前,金森長近規劃大野城下町,仿造京都的棋盤式設計,結合大野多處湧水的特點,成為生活用水不餘匱乏,並設計良好排水的街廓。除了六間通與石燈籠小路外,幾乎完整保留金森時期的樣貌。

大野城下町也跟上潮流,推出了許多一手拿一手方便拍美照的美食,吸引年輕族群。

結樂座裡的賣場,也相當好買。雖然沒有免稅服務,但大野地區的伴手禮、名特產、地酒、紀念品等都可以在這裡買到。

店內還有人氣商品,上過妙國民糾察隊的「羽二重餅吐司醬」(上圖),以及使用大野湧水釀製的清酒(下),其中我們買了屬於甘口的「真名鶴」,相當順口好喝。

結樂座前方的緣廊,可以坐著欣賞前方的大野城天守,還有親水區域,不少小朋友在這酷熱的天氣都會跑來踩踩水,很舒服的空間。

座位旁就有越前大野城與金森長近公的詳細介紹,內容還包含大野城石垣的結構,攻城師們不可錯過啊。

結樂座北側也有一處湧水「芹川清水」,可以直接取水生飲,水質超甘甜。還有很夏天的彩球裝飾,感覺就很消暑。

我們先來到結樂座後方的「二階藏」,這裡是無料的展示設施,很適合攻城前後來參觀一下。

「二階藏」是明治20年(西元1887年)「大七銀行」存放擔保票的倉庫,平成16年(2004年)使用福井縣木材修復的登錄有形文化財。前方的「水舟」,則是大野地區過去家家戶戶常有的取水設施,右側接取湧水,上段為飲用水,中段則可洗菜,下段則可以洗釜或鍋具。

一階主要為紀念品販售,二階則有展示。走上階梯,還可以看到空中吊著四條以紙杯做成的飛龍,相當有趣。

大野城因位於大野盆地中的孤峰,近年來也因為盆地霧氣聚集形成的天空之城的景象而爆紅,不過據說生成的機率相當低,要親眼見到並不容易,這裡則展示了許多大野天空之城的照片,可以透過照片欣賞這難得的美景也是不錯啦。

二階的展示中,還有大野「七間朝市」的模型,重現了昭和時期的樣貌,我們雖然沒有遇到朝市的盛況,只能用想像感受了。

館內一階還有大野城天空之城的VR體驗,跟管理員打聲招呼後,會過來指導操作,約7分鐘的VR虛擬實境影片,帶著我們用空拍的角度欣賞大野城天守閣在雲海中的美景,非常推薦來體驗一下,真的有不一樣的視野,很棒!

館內也有幾座大野城的模型,也相當精緻。

從二階藏往大手門廣場準備攻城,會先經過兩個「野」字大看板,這要幹嘛呢?原來是可以自己成為大野的一部分啊,而且後方就是大野城天守,蠻有創意的,只是,如果不是像我們剛好兩個人怎麼辦?

一旁有一面案內版,說明了大手門廣場是江戶時期大手門與百間堀(外堀)的所在。左側還有湧水形成的新堀川,與百間堀一同成為外堀的功用。現在的百間堀只在廣場的北側留有一小段,並指定為市指定文化財。這張繪圖為「越前國大野城石垣破損之覺繪圖」,現在收藏在大野市歷史博物館內。

從大手門廣場的南側往西,也就是進入「柳廼社」的方向,就是大野城的登城口(下),穿過二之鳥居後,會遇到「大野市民俗資料館」(中),館前還有「史跡 龜山城址」的石碑,不知道以前立在哪呢?再經過一之鳥居後,照著路標,前方50公尺就是登城口了(上)。

「大野市民俗資料館」是舊大野裁判所的建築,築於明治22年(西元1889年),為市指定文化財,入內參觀300円,館內禁止攝影,我們就放棄參觀了。

在柳廼社參拜一下,保佑登城的順利與平安是必要的。

位於柳廼社後方的登城口,就是大野城的搦手門。2010年時以木造復元,成為山腳下唯一的復元建築。

一旁的地圖可以看到除了此處(南登城口)外,還有北、西兩處登城口,不過從大手門廣場登城的話,還是南登城口最近。

南口進入會先遇到百間坂。過去要登上大野城,只有走百間坂一條路,其他的遊步道,都是明治之後才修築的(下)。百間坂較為陡峭,我們上山先走平緩的遊步道(中)。沿途沒有太多景物,路旁楓葉不少,想必秋季來時一定不錯。車道中段,則有階梯可以抄近路(上),一旁有植櫻紀念碑,大野城的櫻花也不少,10年前來時,雖然只是剛開階段,就已經很美了。

再一段階段,指標上還寫著最短路徑的提醒,實在貼心。

階梯上則有一處休憩所,內部有長長的「幕末の大野藩の偉業」的說明,從土井利忠改善財政、創辦藩校到開拓北海道等事蹟。

一旁則有土井利忠的銅像。藩主在位44年,以四萬石的小藩來說,事蹟真的不少,也是大野人民至今最推崇的藩主。

接著再往上的一段階梯,相當氣派,而且被楓葉包圍,真想看到全紅的樣貌啊。

階梯上的木門後方,就是大野城本丸的位置了。門旁已經可以看到大野城的石垣。

走進本丸,大野城天守迎面而來,前方欄杆內的則是本丸內的儲水池「お福池」,據說是以金森長近之妻的名字命名的。

お福池旁的石垣,是帶有弧度的野面積,有種原始的感覺卻又勾勒出優美的弧線,這也是大野城石垣的魅力。

石垣高約4到6公尺,右側有一塊較高的石垣上目前沒有建築物,推測過去應該也有櫓之類的建築存在過。

雖然是酷熱的八月天,居然還可以看到新鮮的繡球花,也算是意外的驚喜。

櫓台的石垣一直延伸到前方,與天守台呈現些許違和感。

石垣間有階梯可以登上,一旁立一塊小石頭刻著「武者登り」,蠻可愛的。

石垣正面與天守的這個角度,就是越前大野城印章的圖案,雖然還沒蓋到章,但事先查過印章的長相,馬上比對一下。雖然是鋼筋水泥重建的天守,但外觀大量使用木材材質,與岡山城頗有類似。

本丸天守前,有金森長近公像,雖然拿著刀佇地,但濃眉大眼,看起來是個慈祥和藹的老人(上),下方則說明了金森長近發展大野城下町,11年後本能寺之變,豐臣秀吉將金森長近轉封飛騨高山,也同樣的再發展了類似的城與城下町(下)。

在石垣下方,還有特別做野面積石垣的說明,以自然石打造的石垣,雖然看起來粗糙,但卻有良好的排水效果。還特別舉出北陸其他名城的石垣工法,如福井城的打入工法、金澤城的切入工法。

雖然還沒有蓋到大野城的印章,但趁一大早還沒有太多遊客的時候,趕快來搶拍一下。

還有從天守跳下來的樣子(X)。

石垣的右側就是進入天守的登城路,前方的案內板已經退色到全白,看不出來寫什麼了,但石階段一旁也有一顆小石頭寫著「駕籠道」,看起來過去是可以將城主抬轎進城的路線。

登上石階段,從側面看大野城天守,石垣的結構其實頗複雜,而且能用野面積築出優美的弧線,真的是很高超的築城技術。

石階段上的第一段有一處平台位於天守的西北角,地面的礎石是「塩硝蔵跡」,是過去儲藏火藥的地方,由於火藥保存上較為敏感,落雷、火災都會造成爆炸,所以要有專門的保管場所,但我們覺得這還是離天守很近啊,難怪大野城天守被燒了...😭。

沿著第二段石階段,可以發現大野城的石階段也是野面積堆出來的,保留了過去的樣貌,這點蠻厲害的。

爬上石階段,眼前的天守,坐落在天守台石垣上,一旁的綠葉都是櫻花樹,當年來的時候還沒有開得很完整,有點想再看一次啊。

在天守台的西北角,也就是剛剛塩硝蔵跡的上方是「權現堂跡」,也就是天守前方的小寺廟,現今則是一棵大櫻花樹,櫻花盛開時坐在下方的椅子上一定很棒。

好,我們要正式進入大野城天守了,入館料300円很平價。有料區域是入口左邊的天守閣,右邊的小天守則是屬於無料的休憩空間。

天守的入口右側還有一面「越前若狹五名城」的旗幟,除了「金ヶ崎城」外,其餘我們都去過了。而今年也是金森長近公生誕500年紀念,在大野市歷史博物館中還有特展,不過因為位置比較遙遠,我們這次也沒有安排時間,只能殘念放棄。

入口處的地毯,也是特製的越前大野城天守圖。

售票處上方就掛著大野城的認定証,不會找不到,只是會反光😆。

因為金森長近500年誕辰紀念,有特別的連續章御城印活動,可以向受付櫃台索取色紙來蓋。共有四個蓋章點,其中兩個在天守1、4樓,另外兩個則在城外的武家屋敷中,可以順道去參觀。

受付櫃台旁還有兩個印章可蓋,分別是大野城的大圓章與附有日期的登城紀念章,但是隱藏哥手殘蓋反了😢。

而大野城的續百名城章則是"藏"在1階往2階的樓梯後面,我們一開始在櫃台旁找不到,還問了一下才得到答案。印章本身狀況還不錯,我們順利的蓋下了第83顆續百名城章。

館內的1到3階主要展示大野城的歷史,歷代城主、藩主的事蹟與文物,不過禁止攝影,所以也是個看完就很容易忘記的內容。可以拍攝的部分,只有登上4階展望室前的月兔階梯,還蠻華麗的。

4階是天守的最頂層,一旁有一位帥氣的武將,沒有寫名字,但應該是金森長近吧?

望樓型的天守大都可以走出來展望,不過為了安全設立了網子,稍微影響視線,有點可惜,但網子中央有開孔,可以稍微遠眺或攝影。網子上有金森長近的家紋「裏梅鉢」。

不同方向還有拿著長槍騎馬的金森長近(上)、「越前大野城 天空の城」的字體,不過是面對外側的,城外真的看得到字嗎?(懷疑)

天守外可以看到大野盆地翠綠的田地。

天守的南側,可以看到小天守的屋頂,屋瓦與鬼瓦還有金森家紋,不過這個小天守,卻是想像出來的產物。

西側略高的山,就是可以觀看大野城成為天空之城的犬山,標高324公尺,比大野城略高,因此可以完整看到大野城天守浮在雲海中的畫面。

從天守往下看,可以發現東側的「武者登り」也可以爬上天守,而且上方真的只是通道,那個面積應該無法塞下一個櫓,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啊。

往東側的市街地看去,整個大野城下町一覽無遺,雖然沒有高樓,但可以看得出來整齊劃一的街廓,也是相當舒服。

天守的展示無法拍照,但小天守內可以。走進小天守,首先看到的是三張大野市的宣傳海報,都拍得很美很吸引人,其中天空之城的經典畫面更是深植人心。前面還有天空之城的清酒與模型,不過模型販售店位於越前大野駅站前的賣店,模型盒內還以棉花營造天空之城的情境,蠻有趣的。

大野城的二之丸御殿模型與繪圖,這裡也看得到,就位於龜山腳下的東側大野公民會館的位置。御殿也有表殿與奧殿之分,城主的生活空間主要就在這裡。

還有七代藩主土井利忠的七大政績,以及藩校明倫館藏書數千冊的厲害之處。

兩幅明治初期(已廢藩)的大野街廓地圖。左邊的市街地可以明顯的看出棋盤格局。

以古地圖標示出大野城內各設施的位置,比對今昔。

看到了一個不得了的東西,居然是以福井恐龍為主角的「御龍印」宣傳,目前共有39張,在縣內的神社都可購得,1份500円。算了一下,全收集的話也要快2万円,好驚人啊。

大約30分鐘就可以逛完大野城天守,我們來到天守前方(東側)的平台,也就是武者登會上來的地方,這裡也有椅子可以靜靜的邊休息邊欣賞城下町風景。

平台上還有一些散落的石垣,以及獅子會提供的金屬三角點,寫著龜山標高249M。

走下天守台,我們決定走百間坂下城,途中經過土井利忠像附近的越前大野城大石碑,上次沒有跟石碑合照,這次補一下。

往百間坂的與北登城口的方向,還有一個亭子(上),其實是過去「麻木櫓」的位置(下),這是大野城中4座櫓之一,但只有這座是2階櫓,可以完整的監視東側的城下町,只是麻木這個名稱頗有趣啊。

往百間坂的方向,一開始比較平緩,會先經過兩側都是石垣的路徑,一旁的石頭上刻著「本丸城門あと(跡)」,原來這裡是本丸的大門啊。

不過過了本丸城門後,百間坂會馬上變陡,雖然陡的部分不長,但如果是登城的話還是會有點辛苦的,江戶時期也只有這條路可以走就是了。

百間坂可以直通城下二之丸的區域,也就是現在公民會館的位置。會館前看起來也有一個可以舉辦活動的大操場。

原本沒有安排大野武家屋敷行程的,也在金森長近500年誕辰連續章御城印的驅使下,我們決定利用充足的時間來逛逛。第一站,距離大野城較近,就在公民會館對面、登錄有形文化財的「武家屋敷舊內山家」。內山氏是土井利忠時期協助藩政改善的功臣之一,屋敷築於江戶末期至明治初期。

參觀料金300円(現已漲至400円),一旁也有夏季才有的團扇可以索取。

屋敷的格局保持當時的樣貌,由於土井利忠的藩政改革中有節儉精神,因此屋敷也沒有太華麗的裝飾。

通往裏屋的走廊,上方的弧形梁柱是特色之一,走在廊下微風輕拂,也蠻舒服的。

內山家的庭園雖然不大,但整理的乾乾淨淨的,只可惜小池子中現在沒有水。

坐在緣廊,靜靜地享受時光流逝,也是很愜意啊。

居間的落地窗上有簡單花紋的窗櫺,下方並不是全用玻璃,而是使用簾子貼在玻璃上增加遮光性,留下中央的部分可以欣賞窗外景致。

另一側的障子拉門打開,可以直接看到窗外的造景與假山,有不一樣的設計。

館內還有一些內山家的文件,以及內山家當主與土井家第9代當主的舊照片。

當然,重要的押印絕對不能忘記,蓋上連續章的第三個章。

館內還有以前大野城祭的團扇,分別是第48回(右)、52回(左)的,我們這次則是參與第57回,9年前與5年前的團扇,看起來都好美唷。

2階也可以上樓參觀。屋簷雖然較低,但採光良好,深色的木板添增了一些質感。

2階望出去的庭園景色也有所不同,不過看不到越前大野城有點可惜。

原來1階有一處面向西側的庭園,可以看到山上的大野城天守與庭園形成美麗的畫面,真想看看夜間天守打燈時的樣貌,可惜晚上這裡不開放。

屋敷後方可以走出去來到另外兩棟建築,分別是「衣裳藏」與「味噌藏」,同樣也是築年百年以上的老屋。

武家屋敷旧(舊)内山家
地址:福井県大野市城町10−7
電話:0779-65-6122
交通手段:JR九頭龍線「越前大野」,轉「大野市循環巴士」至「結」,步行120公尺
營業時間:9~16時(假日9~17時),火曜日(周二)、12月27日~1月4日休
所要時間:30分
料金:300円(現已調整至400円)
網址https://www.ono-kankou.jp/tourism/detail.php?cd=23



接著下一站是北側300公尺距離的「武家屋敷舊田村家」。東南側有一條引道可至舊田村家,小徑一旁的圍籬上,滿是旋轉的風車,真的很夏日風情吶。

舊田村家是大野藩家老田村又左衛門之住宅,築於西元1827年,已近200年歷史,為大野市指定重要文化財,原址解體後於此地復原,是大野市內少數的江戶時期住宅之一。

主屋的正門,在指定期間會裝飾風車棚,我們很幸運地看到了。隨著微風轉著的七彩風車,也是相當療癒呢!

參觀料金與內山家相同為300円(現已漲至400円)。走進主屋,馬上可以看到地爐,不過因為是夏天,並沒有真的燃燒,天氣冷一點的話,應該就可以感受到溫暖的地爐了。地爐上方還有防火棚的設置,比較少見。

奧座敷是屋主的起居間,有著很美的水墨畫棚架,拉門的玻璃也有鶴的圖案,低調奢華。

庭院中也有佈置風車棚,緣廊前還放著水中溜溜球,小朋友看到一定很想玩吧。


庭園的一角,還有一棵正在綻放的紫薇,被風車圍繞著,也是夏季限定。

而我們的重點之一,就是在這裡蓋下最後的連續章,大野城天守出現,與在月光下騎著馬的金森長近,這御城印也太美了吧,而且是親手蓋的不是印刷版本,相當棒。

舊田村家也有展示一些保存的文物,但數量比較少一些,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有參加過箱館戰爭紀錄的火繩槍。而屋敷本身沒有2樓可以參觀,參觀時間比舊內山家稍短一些。

武家屋敷旧(舊)田村家
地址:福井県大野市城町7-12
電話:0779-65-6112
交通手段:JR九頭龍線「越前大野」,轉「大野市循環巴士」至「結」,步行450公尺
營業時間:9~16時(假日9~17時),火曜日(周二)、12月27日~1月4日休
所要時間:20分
料金:300円(現已調整至400円)
網址https://www.ono-kankou.jp/tourism/detail.php?cd=455


最後我們回到大野市商工會議所前的廣場,這裡有附日期的拍照紀念板,搭配後面的大野城天守,這名水超好喝、城下町很閒靜、還有好吃的和菓子的越前大野,我們有機會一定會再回來的,還想看看雪化妝的大野城天守呢!

恐龍博士:欸,等等!你們怎麼可以忘記我?我可是福井的明星啊!喂~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