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櫓復興計畫中的「福井城」
這兩百名城(百大+續百)中,唯一一座至今還是政治中心的古城,就是福井城了。我們2014年造訪時,就已經在櫻花滿開的季節來到這個現今仍然是縣廳的福井城,當時根本沒有續百名城的風聲,只覺得能在古城中辦公的公務員也太幸福了吧。續百名城之後,我們終於安排二訪這個從戰國時期的柴田勝家,到江戶時期的福井藩,乃至於現在,都是越前地區政治中心的福井城,而這裡也開始慢慢有了轉變。
福井城是越前的朝倉氏一乘谷城被火燒殆盡後,織田信長將越前封給柴田勝家後,於西元1575年重新築起的城,以南北朝時期開始的地名北庄,命名為「北ノ庄城(或北庄城)」。當時柴田勝家在本丸築起了7重7階的層塔型巨大天守,據傳教士路易士的說法,北ノ庄城有相當氣派的石垣與屋簷,天守閣可比美安土城天主,城下町的規模甚至是安土城的兩倍。好景不長,本能寺之變後,勝家迅速敗給秀吉,西元1583年,只蓋好幾年的大天守就被燒了(跟安土城相同命運)。當時小早川隆景的上書中還提到,城中有石垣築起的石藏,天守有九重(無法確切得知是真的九重還是九代表很多的意思)。爾後秀吉將北ノ庄城陸續封給丹羽長秀、堀秀政、青木一矩等。
西元1600年,家康將関原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次男結城秀康封至北ノ庄城68万石,並於西元1601年開始重新築城,現在的城內遺構都是當時所築。西元1604年秀康恢復松平姓氏後,普請全國,築起4重5階的望樓型天守閣。西元1624年三代藩主松平忠昌,認為「北ノ庄城」中的北字有「敗北」的意思,覺得不吉利,希望改成吉利的「福居」,後衍生變化為「福井」,但也有一說是因為城內的「福の井」之因素而得名的。西元1669年天守因為大火而燒失,後因藩政惡化,因此沒有再重建天守,也有一說是沒有得到幕府的同意。福井藩一直至西元1871年廢藩後,拆除了福井城,原先成為陸軍省管轄,西元1890年福井藩的分藩糸魚川藩將城地買回,原先設置農業試驗場,1921年試驗場轉移後,福井縣政府將縣廳設置於城內至今,西元2008年城內復原了「御廊下橋」,目前正在進行坤櫓(三階櫓)復元的調查計畫,但時程未知(整理自維基百科日文版)。
延伸閱讀:福井城的四月櫻花👉https://hidejellyfish.blogspot.com/2014/07/day2.html
地址:福井県福井市大手3丁目17-1
交通手段:「JR福井駅」,步行350公尺
橋上可以看到寬廣的本丸堀,兩岸都是翠綠的櫻花木,10年前我們可是看到滿開的城櫻呢(驕傲)。
一走進石垣內,就可以看到福井城的案內,可以在這邊索取地圖與簡介。不過這樣的設置,不知道大雨來的時候,會不會濕透啊?(我們這天天氣是蠻穩定的還好)
福井城的石垣,大都屬於切入布積工法,屬於関原之戰後的近世城郭,城內幾乎已經看不到柴田時期的遺跡。石垣大多來自福井縣小山谷町產出的「笏谷石」,以石垣的構造推測築城集團「穴太眾」可能有加入築城的行列。從御城橋進入後,第一個看到的石垣就是「瓦御門」的石垣,可以看出石垣上部並非平整,而是兩邊有個弧度,這樣的工法可以增加石垣的堅固性。
進入城內,正中央的就是福井縣廳了,前方有石碑與一旁的初代藩主「結城秀康騎馬像」。
十年不見的結城秀康石像。
我們造訪的這一天雖然是星期一,但卻是個假日(山之日補假),因此縣廳並沒有開放,我們無緣進入縣廳蓋章,那怎麼辦?
原來休日時,可以到正門左手邊的警衛室通道處蓋章,時間也只到18時而已。
一走進門內就可以看到左手邊的桌上擺放著福井城的印章,也是一顆墨水充足,可以蓋得相當美的印章,第81顆印章入手。其實一旁還有御城印連續章的印台,但只有這一顆,色紙要在哪裡領,其他章在哪,一旁的警衛也不知道,我們只好可惜無緣地放棄這個御城印了。
雖然無法進入縣廳中,但其實福井城的資料在縣廳外就都可以看到了。福井城的復原圖(上),可以看到天守位於城內西北角,其餘三角各有一櫓,與天守對角線的東南角則有乾櫓,西南側則為預計復元的坤櫓。藩主結城秀康的畫像與簡歷,也可以在縣廳附近的牆上找到(下)。
我們先從御城橋出城,沿著南邊,轉至西側,這段石垣保存相當完整,也是城內最大規模的石垣構造。
西側的「御廊下橋」重建於西元2008年,其右側的白色門櫓則是2018年重建的「山里口御門」,也就是說我們10年前來的時候只有「御廊下橋」,比對當時的照片,目前的樣子比較不會只有廊下橋時的突兀感啊。
一旁有許多說明板。首先說明了福井城共有四重堀,區分了二の丸、三の丸的區域(上)。御廊下橋,則是本丸連結三の丸的通道(中),還有過去福井城構造與現今市街地的對照圖(下),可以看出來,其餘三重的堀都已經填平了,過去甚至連福井駅附近,都曾有寬廣的百間堀存在。
御廊下橋的北側,還有可以走下去的棧板,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划個小船呢?山里口御門的北側石垣,還可以看到雙重算木積的結構,當然這麼經典的角度,就是福井城印章的圖案啊,只是印章圖案中沒有那根警察局雷達塔,所以要一模一樣的構圖,只能修圖了😂。
本丸堀內也有不少活蹦亂跳的鯉魚,而且都蠻大隻的。
御廊下橋近照,雖然復元僅16年,與後方白到發亮的山里口御門比起來,已經有歲月的痕跡了。
橋內還有這樣的一個盒子,似乎是期間限定的解謎活動,我們在附近拍照的時候,就有一組家庭大小四人在解謎,好像很有趣的樣子,在古城中玩解謎遊戲,真的很適合作為暑假活動。
御廊下橋的本丸側,兩邊的土塀並不是相同的方向。
原因是進入本丸的路線,藉由山里口御門製造出迂迴的枡型通路,由土塀構複雜的結構,也是復元後的山里口御門才能呈現出來的
土塀前方有結城秀康的旗幟飄逸著,看起來相當帥氣。一旁的石垣有很明顯地修補痕跡,那幾塊新的石垣也太明顯了。
山里口御門將通往本丸的路線呈現曲折的路徑(上),建城之初稱為「廊下橋御門」或「天守台下門」,但在西元1669年的大火中燒失,之後再建成「山里口御門」,為藩主居住的西三ノ丸進入本丸的通道,外側棟門內側櫓門的雙重設計,櫓內則是武具庫之用(下)。
山里口御門的雙重構造,這是10年前造訪時沒有的畫面。
門櫓的內部,則成為福井城內唯一的展示室,但為了保護石垣階梯,特別架設了木梯讓遊客登櫓。
需要拖鞋參觀的門櫓,內部空間比想像得來的大耶,木材都還保有嶄新的感覺,室內也充滿了杉木的香氣。
一走進門櫓中,就可以看到坤櫓的復元計畫,令和6年(2024年)預計展開西側石垣與土塀的補強,並且發起募金計畫。也有復元後的CG圖與繪圖的呈現,很值得令人期待耶。
櫓內的展示都以平面為主,有福井城與福井藩的介紹(左上)、山里口御門的結構(右上)、調查狀況(左下)、以及復元工事(右下),蠻值得花點時間看一下的。
還有一張有趣的海報,這是福井城石垣夜間打燈的行程表,共有五種顏色每個月變換,各自有代表的意義,並以石垣的出產地命名為「福井城●笏谷石水鏡」,搭配本丸堀的倒映,看起來相當美啊。
門櫓內也還有各種語言的山里口御門簡章可以索取,一旁有紀念章,但其實續百城章放在這裡好像也沒有不行耶。
位於山里口御門北側的天守台是由結城秀康於西元1601年所築的,根據古繪圖,外觀四重,最下層內部則有兩層構造,故內部五層。高約30公尺,加上底下的石垣共40公尺高,現在的天守台比天守本身大一倍,天守閣僅築在北半段而已,另外有控天守台(小天守)的設計。案內板還有過去天守閣的建築圖。
天守台旁有一座小小的蓮池,總共有五種不同品種的蓮花,不過八月中已經是開花的末期了,大部分的花都已經變成了蓮蓬,相當可惜。
只剩下中央的名為「小三色」品種的花還有幾朵,真希望可以看到大家開花的樣貌啊。
登上天守台的石階梯,相當寬敞,但不確定是不是過去的樣貌還是後世增築的。
天守台上看起來像是庭園般的寬廣,有高聳的松樹,也有修剪平整的灌木。
天守台的前方還有當初買下福井城再捐出來的加藤尚氏紀念碑(上),並說明了福井城名稱的由來,可能是「北ノ庄城」內的「福の井」,不過這邊採用了三代藩主改名「福居」爾後變成「福井」的說法(下),並提供了2017年整備「福の井」前的照片,也就是我們10年前看到的樣貌。
現在的「福の井」,底座的水泥更新了,也加上了屋簷與吊繩,更像是大名才能使用的水井。
其中控天守的石垣,是西元1948年6月地震時所造成的損害,石垣傾斜塌陷相當明顯,但這也是自然與歷史歲月的表現。
站在天守台上,可以看到寬廣的西側本丸堀。
也可以以天守台的高度俯視御廊下橋,蠻不錯的。
天守台的西半部,有真正天守閣入口處的石垣,中央的通道正是過去進入天守閣的入口。
走進天守閣石垣內,可以對望控天守台的石垣。
天守閣內部也留有不少礎石,依據礎石的緊密排列,不難想像過去的確有偌大的天守存在過。
天守台石垣上,還很貼心的附上了俯視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天守與控天守的石垣與礎石的分布,還有「福の井」位於天守台的位置。
除了天守台外,天守台旁,也就是福井城的北側,也有可以登上去的石垣,這裡有相當寬廣且堅固的石階梯。
來到本丸的北側,剛好可以看到我們無緣的縣廳內部一角,有挑高三層樓的空間與原木桌椅的休憩區,感覺蠻令人放鬆的。
縣廳的東北角,則有「北不明御門」,應該沒有甚麼不名譽的事吧😂(
「北不明御門」旁的石垣,也有崩塌傾斜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地震的影響?
本丸東側屬於福井縣議會的建築,因為沒有通道繞過議會,東側的石垣內部幾乎看不到。回到南側,東南角的石垣雖然有石階梯,但立著「危險,請勿登上去」的牌子。
不過南側的石垣另外有架木梯,看來不只是歡迎登上石垣,還特別製作了石垣上的散策路地圖,圖中特地畫出了櫻花,櫻花季的時候上去一定很棒。
既然有規劃,當然要上來看看囉。雖然路面有些破損,但整體來說並不會危險,從較高的角度向外欣賞市街地,還可以穿梭在櫻花林間。
包圍著結城秀康騎馬像的如果不是綠葉,而是櫻花該有多好。
在大手門的石垣上,也可以看到邊角的石垣,被切割成外圍有高起的特殊形態,蠻少見的。
還有一塊上面有著刻痕的大石垣,看來是刻意在此展示的。
散策路最末端,是「瓦御門跡」(上),這是本丸的正面出入口,石垣上有門櫓,現今仍有礎石遺跡。案內板中還有明治初期的舊照片,與瓦御門的構造圖(下),可以看出來連接「御本城橋」的本丸側有著高麗門形式的御門,御門內有番所,進入本丸的枡型路線後,有瓦御門與連結的多聞櫓。多聞櫓一直往東南延伸至巽櫓,呈現狹長且彎曲的建築物。
白天的福井城補課完畢,既然住在離城不遠的福井駅前,那當然也要來看看夜晚的福井城囉。因為是八月,打在石垣上的顏色是橙色(上),代表著「不死鳥の城下町」,是象徵歷經大火的福井城下町,仍能重生至繁華的歷史。而點燈並非一直都是當月代表色,會與白色燈光交錯(下),製造出不同的氛圍。
白天沒有亮起的堀旁欄杆燈也亮起了,原來有著松樹與銀杏的圖案。
御本城橋的另一側,石垣上與前方的櫻葉,如果可以換成櫻花那該有多好。
石垣西南側,也就是預計復元坤橹的位置,樹上看起來也棲息了不少白鷺,那如果未來坤橹要開動工了,他們的家園該怎麼辦呢?
西側的石垣與御廊下橋,當然也打上了橙色的燈光。
夜晚的御廊下橋,更有種寧靜閒逸的氛圍,除了那根雷達塔😅。
原本就很白的山里口御門,打上燈光後,更是白到反光,不過原本都有微風吹起水波讓本丸堀無法好好倒映的狀況,在這個角度可能風剛好被御廊下橋阻隔了,反而可以拍到山里口御門的倒影。
夜裡的福井城仍然可以走進本丸,不過因為本丸內就沒有燈光了,可能會是個什麼都看不到的狀況,福井城之夜,就在山里口御門處劃下句點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