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 星期六

2024 年初東海近畿-奈良-全國普請拆城的「宇陀松山城」(續百大名城)

不是普請建城,而是普請拆城的「宇陀松山城」

奈良縣有兩座續百名城,其中一座「大和郡山城」的另一個身分是「櫻花百選」,所以我們刻意將大和郡山城延到櫻花季再攻,本次奈良的攻城行程先以山城的「宇陀松山城」為主要目標。

宇陀松山城正確的建築時間不明,但認為應該是南北朝時期(西元1337~1392年),南朝建都吉野時,由秋山氏在宇陀地區標高473公尺的宇陀城山上所築,當時稱為秋山城。西元1585年豐臣秀吉進入大和郡山城後,秋山氏從宇陀退去,豐臣氏的家臣陸續進駐,並開始近世城郭的修築,與大和郡山城、高取城,成為豐臣政權支配大和國的主要三城。西元1600年關原之戰後,當時的城主多賀秀種屬於西軍被改易,由福島正則弟弟福島高晴入城,並開始大規模的改修。福島高晴也趁著改修之際,改名為松山城。西元1615年大阪城之戰夏之陣,高晴被懷疑內通豐臣方,德川幕府以其他罪名將高晴貶除大名,並派遣小堀遠州拆除宇陀松山城。由小堀遠州留下的書狀可得知,當時拆城還發動了全國普請,邀集其他大名一起來拆城,創下了不是普請來建城,而使普請來拆城的珍貴例子。而江戶時期後的宇陀藩,更是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擔任藩主的地區,雖然當時已經沒有城了,但城山腳下的陣屋仍然是織田氏四代的領地。

宇陀松山城
地址:奈良県宇陀市大宇陀拾生
電話:0745-88-9800(奈良県宇陀市松山地区観光案内)
交通手段:「JR櫻井搭乘「奈良交通  71」至「大宇陀
營業時間:城跡24時、案內所09:00~17:00(12/29~1/4休)
所要時間:2小時


JR桜井駅是近鉄大阪線與JR桜井線的交會,原本以為兩條鐵路線的轉運站會是個大站,不過實際抵達後,發現是個站前也不太熱鬧、沒有太多大樓與商業活動的地方。由於電車轉巴士有26分鐘的空檔,原本以為車站旁的超市可以補充一下糧食,沒想到我們抵達的前幾天已經結束營運了,賣場正在清理中,感覺有點悲傷啊。

位於車站南口的1番乘車處,就是前往大宇陀方面的巴士搭車處,認明71號路線,搭到終點就不會有錯。

不過看起來方便,實際上卻有一點難度的巴士時刻表。平日一天僅有4班車(有一班是配合小學校的開學日而變動),我們造訪這一天是假日更只有3班車,不過年末年始還是照常營運是個不錯的消息。

因為車站附近繞一圈發現沒有什麼店家可以逛,我們只能等待巴士的到來。車身有奈良鹿鹿的巴士,會在開車前3分鐘就抵達,可以從容的上車。

大約半小時的車程,路上經過幾個路標的景點,看起來都蠻令人感到好奇的,希望以後有機會去探索。終點的「大宇陀」下車處,是一間休息站「道の駅 ‎宇陀路大宇陀」,老宅改建的建築物,還包含了觀光案內、物產販賣的功能。

嗨~「遷都君」又見面了,不愧是代表全奈良的吉祥物,到處都可以看到呢。

宇陀地區有保存良好的老街町並,案內所也有詳細的地圖可以參考。另外還有電動自行車的租賃,9~17時,一天1,000円,不過考量我們要爬山城,且可能從不同的位置上下山,騎車可能反而不方便而作罷。

可供租賃的自行車數量還蠻多的,如果只是想逛逛老街,可能蠻適合的。

休息站旁也有餐廳,內用外帶都可以,不過老街中也有不錯的選擇就是了。門口一旁的竹燈看起來很美,可惜我們不會留到晚上。

一旁也有足湯可以泡,如果時間足夠的話,攻完城來泡泡腳一定很棒。

宇陀市也有不少觀光資源,休息站內的海報,左邊是相傳大阪城之戰的名將-後藤又兵衛所植,樹齡300年以上的枝垂櫻,又稱「又兵衛櫻」,右邊則是境內的高野山分寺「宝生寺五重塔」。

休息站內除了自己的印章、歷史街道的印章外,居然也有放置一顆續百名城的印章,但因為外觀上就有點危,我們猜想狀況應該不好,試蓋之後決定先放棄,待等等去另一個蓋章點看看狀況後,再決定要改哪一顆印章到集章本上。

原本應該到休息站東側200公尺處的「社區再造中心  千軒舍」蓋續百名城的印章,但我們到了千軒舍門口,才看到貼著蓋章地點更換的通知,原來剛剛也有經過的「まちかどラボ観光案内所」(町門實驗觀光案內所),才是新的蓋章地點。

走進建築物內,櫃檯窗口的正前方就可以看到印章了。

這顆印章比較新,墨水也適中,可以蓋得很漂亮。只是手殘又蓋歪了啊😭,第69顆章了。

館內也有一些展示可以看。天守附近出土的鬼瓦經過復原後展示出來,其中右側的菊文鬼瓦,是室町幕府足立義昭將軍下賜織田信長使用的,信長死後,秀吉麾下有戰功大名皆可使用,至西元1591年頒布「桐、菊文使用禁止令」為止。

館內還有宇陀松山城的CG復原影片,很值得一看,可以先看完城內的結構後,再攻城會更有感覺。

平面資料中,也有從秋山城、天守的興建、小堀遠州的拆城、到織田宇陀藩的簡單介紹。其中記載拆城普請的資料,目前藏在「長浜城歷史博物館」內,之前都沒有注意到,以後有機會再訪要特別看看。

館內的宇陀松山城海報,用了「破城」二字,能夠把拆城這件事,弄得那麼有氣勢的,應該也只有宇陀了吧😂。

館內還有一個8疊榻榻米的空間,裡面除了有城跡的照片,還有一些出土鬼瓦。右側還有織田信雄的畫像,原本這間房間是關門關燈的,經詢問窗口志工大哥後,得到了可以參觀的首肯,相當感謝。

詢問登城路徑後,得到了觀光案內所後門就有直通登城道的捷徑,標示也相當明顯,不用擔心。

登城道即車道(不過一般車輛禁止通行,所以不用擔心會有車經過),一路上也有離城跡剩多少公尺的路標,相當令人安心。

緩坡步行8分鐘後,看到案內牌前方開闊的空間,就知道城跡到了。

案內板簡單說明了宇陀松山城的由來,以及被稱為「城割役」的小堀遠州拆城的歷史,西元1995年開始的挖掘調查,也出土了大規模的石垣與本丸殿跡,2004年被指定為國之史跡。

城跡的入口處,砍筏了大部分的樹木,與山上筆直的杉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沿著車道一旁的階梯繼續往上。

途中看到了挖掘調查業務的告示,已經是第16次的挖掘調查了,雖然預料可能會有部分區域無法進入或被蓋住,但古城能夠持續在調查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

再往上一點,還有一面宇陀松山城城內佈局的案內板。

接下來一段登城道轉變為登山道,雖然有經過整備並不難走,但沒有鋪設其他材質路面,如果下雨天可能還是會充滿泥濘,難以前進。

還好我們這天天氣不錯,爬起來輕鬆寫意。

從第一面案內板開始算,大約7~8分鐘的路程,再度看到開闊的場景時,就真正的抵達了宇陀松山城的本丸部了。圖中也可以看到本丸前的防禦設施橫堀跡。

橫堀旁的階梯樣貌坡道,就是宇陀松山城的虎口「雀門跡」的位置,一旁的確還有挖掘調查圍起來禁止進入的區域。

雀門跡的城門型態相當完整,兩旁的土壘間應該曾經有門的存在。

對比一旁挖掘調查出來的照片,原來階梯下都是石垣結構啊!根據西元1594年的繪圖,確實記載了雀門的位置,這裡也是宇陀松山城南西側的虎口部,一旁的土壘出土的瓦片也可以推斷可能有多門櫓與隅櫓的存在,雀門也可能是高麗門的形式。

不過雀門附近留下的石垣們,大都不太高,不知道是已崩塌,還是整座城的建築方式就沒有以高石垣為主體,而是使用較低的石垣加上土塀的方式來打造的呢?

沿著雀門走進城內,來到本丸大手口(正門),兩旁的低石垣正是福島高晴時期修築的,過去應該也都有櫓台的存在。

進入本丸部,看到一角落處有一座帳篷,這應該是挖掘調查的指揮所之類的吧。

本丸目前也保留的大面積的空地,僅留下幾棵樹木,前方的石垣處,就是天守台的所在。

往本丸北邊看去,可以看到本丸下還有一些附屬的曲輪,但目前還找不到名稱。標高473公尺下的平地,看起來也沒有那麼的高,城下町的高度實際上已達360公尺,因此本丸的高度也僅110公尺而已。

本丸是東西50公尺、南北45公尺為城內最大的郭,西邊有10m*15m的突出部。有著本丸御殿(表向御殿)的建築存在,主要是禮儀空間的功能。以廣間為中心的五棟殿舍,規模相當大。依據拆城時丟棄的瓦片的出土狀況,可以推定本丸並不使用檜皮而是柿茸當作屋頂材料,本丸周圍則由多門櫓相連,除了北西隅部分幾乎圍繞一圈。西虎口與南東虎口為本丸的兩座門,北側雖有虎口,但為石垣附櫓的結構。

東南虎口處,原本可以通行至天守郭東側的區域,可能因為調查的關係,拉起了圍籬。

本丸的東側,低石垣的上方,稱為天守郭,石垣的高度大概60~70公分,以天守的規格來看,並不算高。

天守郭東西40公尺南北12~20公尺不等,其上應該有稱為天守的多重建築物存在,以大小推測可能是小規模的天守(三重天守之類的),而南北的突出部分可能有聯絡天守的櫓存在,西側則有城主日常生活的「奧向御殿」等建築物。從上圖可以看出來天守郭的石垣真的不算高。

天守郭內有兩座石碑,其中一塊石碑連第一個字都不會唸,也查不太到緣由,很神祕。

背後也有碑文,原來「上木下公」這個字也是松的變體啊。碑文大多模糊,應該也是年代久遠。一旁地上放著宇陀城山471m的標示。

天守郭的東北側有一處低石垣,前方也散落著石垣,這裡應該是天守建築的所在。

天守台石垣的面積大約是南北12公尺、東西11公尺的大小,並不算大,石垣高度也大約40公分而已。

天守台上目前僅剩下樹木與一座「白鬚大明神」石碑,看起來也有些年代。有趣的是,掛在一旁樹上的標高標示著473.3m,與剛剛看到的471m標示差了2.3公尺,但我們怎麼樣都不覺得兩處有差到2.3公尺之譜啊,到底該相信誰呢?

從天守台看去,南側(上圖)與北側(下圖),但南側尖端的南虎口構造與北側下方突出的曲輪,則相當明顯。

因為沒有宇陀松山城的石碑,我們只好跟標高板合照了。山頂上的風景還是蠻壯闊的耶。

還有一個任務,我們一直遲遲無法解,就是尋找續百印章的圖案位置。我們在天守郭遍尋不到一樣的畫面,但印章中的確出現了低石垣的構圖,找了半天,看到一旁因為調查拉起的繩索,才恍然大悟,啊!原來印章角度是天守台左側,藍色帆布後方啊,那我們怎麼樣都拍不到了啊。只能以另一個角度拍一樣的石垣來代替一下。

後來檢視空拍畫面,有拍到較高的角度,讓封鎖線、藍布前的石垣階梯更清楚的畫面,從途中右下角往中央看去的角度,正是印章的角度啊!

本丸內,藍色帆布的面積還頗大,雖然離這次調查結束僅剩兩個月,不過說不定過一陣子新一波的調查又會展開,對於這種網路查不到的事件真的只能隨緣啦。

離開本丸前,來看一段宇陀松山城的空拍影片吧!



無法取得印章畫面只好略感遺憾地下山了,下山的路徑選擇了另一條西北側的登山道,這條路線就真的是在杉木林中穿梭了,快到山腳下的出口時,有著「秋山城跡」的指標,我們從宇陀松山城上,秋山城下,欸不是啦,是同一座城啦。

雖然是登山道,但下山不用10分鐘,真的蠻快的,馬上就可以看到山腳下的屋舍了。

登山道的出入口,出現了「史跡宇陀松山城跡」的石碑,雖然有一個箭頭,但要有完整字樣的石碑,只有這裡有了啊。

沒想到與城跡石碑合照居然是在山腳下完成,真希望城內調查完之後,也可以立一個像樣的石碑啊。

石碑旁邊其實是春日神社的參道。

春日神社雖然創建年代不明,但在文祿3年(西元1594年)的古繪圖中,已經出現春日社地的標記,春日神社可能是秋山氏所創。

春日山神社的參道口有一處石垣,這是宇陀松山城的「春日門跡」,是城下町的出入口。正面延伸出去的大手筋會直達西口関門門跡構成的虎口,現在還留有兩座櫓台跡的石垣,東櫓台東西長4公尺、南北100公尺、高6公尺,是城內現在最具規模的櫓台,南西隅則有一段低石垣,東西4公尺、南北7公尺、高2公尺,連結的西櫓台則是東西6公尺、南北11公尺、高4公尺。根據調查,春日門築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松山城建築時區分武家屋敷與城館的虎口,但現存的櫓台是17世紀後半,織田氏宇陀松山藩修築藩屋敷時伴隨建築的。

位於最西端的石垣相對完整,有著相當明顯的櫓台結構,不過或許有不少部分埋在現在路面的下方,高度並不如說明版上的高度高,但也已經是宇陀松山城範圍內最大級的石垣了。

沿著過去的大手筋往外走,再回頭看看春日神社參道盡頭的春日門櫓台石垣,以及後方的松山城。

走出春日神社參道來到大宇陀街町,許多保存良好的老屋讓整個城下町相當有味道,蠻適合多花點時間來探索一下的。

在春日門的西側,還有一處宇陀松山城關聯建築「松山西口関門(黑門)」,這是福島高晴時期所建築的城下町正門,從此門至春日門之間即為大手筋。門的形式是「高麗門」,是宇陀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築,已被指定為「国指定重要文化財」。

西口関門連同附近的街町,也被指定為「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門外的古樸景色,從400年前延續至數百年後都不會變吧。

雖然不在城跡的範圍內,但如果錯過了這「松山西口関門」,是非常可惜的唷。

一旁有一張松山地區案內圖,除了說明城下町是福到高晴(孝治)時期開始發展的之外,也說明了織田信雄入藩後,帶來了400家商家的繁盛時期,地圖上標示了許多遺跡位置,可惜的是現在大多以不復在了,甚至西口関門前方,標示著(戰國時期)的大橋,都已被鋼筋水泥橋所取代。

筆直乾淨又整齊的城下町建築群,也因應觀光的需求,開了不少店家,我們造訪的這天天氣不好,不然聽說假日城下町內的人群也是蠻多的呢。

攻完城大約下午兩點半,雖然飯店早餐有努力吃飽還是會肚子餓,我們事先就在老街內找搜尋好了午餐地點,是一間以奈良當地大和牛製作的丼飯餐廳「件」,頗具老街風情的外觀令人舒服,周日營業到下午三時,也適合我們的攻城時間。

走進店內,是溫暖的小空間,座位並不多,製作料理的只有遇到一名老奶奶。

桌面上也擺放著令人感到溫馨的燈飾,很有復古的時代感。

我們的座位旁,還燒著炭爐,這真的是不用言語理所當然的溫暖啊,在這陰雨的一月底,氣溫只有個位數的時候,真的很需要一個炭爐。

菜單非常簡單,有大和牛丼與定食以及大和當歸料理。因為攻城的體力活,讓我們都想吃肉,所以鎖定大和牛丼定食,不過本來想點2,000円的「もっとスベシャルどんぶり」(更特別一點的丼飯定食),被告知已經賣完了,只好點了中間價位1,600円的「スベシャルどんぶり定食」(特製丼飯定食)。

因為是一人食堂,料理製作會稍微費時一點,店內的其他空間頗有生活感,不同的角落還擺放了一些貓貓的照片,對於貓奴的我們來說,真的很想看到一隻宇陀貓啊。

除了貓之外,店家好像還特別愛魚類,牆上有山椒魚的畫作,走廊轉角處也特別有魚類的雕塑與造景。

先上桌的是小鳥胃水母妹點的1,300円「大和牛どんぶり定食」,主角是大和牛丼,搭配味噌湯與四樣配菜。

以洋蔥與牛肉燉煮的丼飯,不知道是醬汁帶有甜味還是洋蔥的鮮甜,相當下飯,牛肉屬於軟嫩但不會太肥的口感,好吃😋。

1,600円的「スベシャルどんぶり定食」基本配置無異,但丼飯碗變成木編便當盒,分量大約是2倍,配菜包含了自家製豆腐、醃蕪菁、魚板、野菜,味噌湯則是紅味噌加上檸檬片的調味,酸甜好喝。

看起來有點歷史的木便當盒,除了牛肉的香氣外,視覺上也讓人驚喜,畢竟能使用這種便當盒吃飯的機會並不多。

吃飽後才發現,托盤也蠻美的,有很特別的俯視雀紋,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拿來當家紋呢?

餐廳「件」的老奶奶人非常客氣,料理也相當美味,如果攻城完或是逛完城下町,推薦不妨來吃客大和牛丼飯吧!

大和牛丼の店 件(くだん)
地址:奈良県宇陀市大宇陀上新1938-1
電話:無提供
交通手段:「道の駅 宇陀路大宇陀」,步行450公尺
營業時間:11:00~16:00、11:00~15:00(日曜),月火曜日休,周一、二休)
支付方式:僅現金
網址:無


老街上還有其他古民家咖啡看起來也都很吸引人呢!不知道NHK的「ふるカフェ系 ハルさんの休日」(老房子咖啡),會不會來這裡取景呢?

老街上還有一處史蹟蠻有趣的,這個「森野舊藥園」是自西元1729年森野藤助開始,代代努力於草藥研究的森野家種植藥草的地方,諸如大和當歸、吉野葛等,都是大和地區特有的草藥,此地是日本少數可供參觀的私人草藥園,我們也有點興趣,不過因為我們要搭乘那班次很少的巴士回到櫻井,這次只能無緣了。

宇陀松山城雖然仍然在挖掘調查中,不過有從福島、織田等名家的歷史流傳。其中織田信雄對於宇陀地區的發展注入的心力,歷史上也因此對於信雄並不是一面倒的負面評價,將信長「樂市樂座」的概念帶入宇陀城下町的繁榮,讓我們今日還可以看到這美麗的老街。下次有機會,一定要再來這邊漫步一下,還有那在日本火速竄紅的「又兵衛櫻」,我們應該會再次造訪宇陀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