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時期,曾經傾權一世的三好長慶,就長眠「飯盛城」
大阪府的續百名城有三座,其中位於和泉地區的岸和田城因為是櫻花名所,我們決定留待櫻花季再前往,另外兩座續百「飯盛城」、「芥川山城」就是這次的目標啦。兩座城距離不算太遠,都位於大阪府的東部,努力一點的話一天之內可以攻略,且兩座城都與三好長慶有關,放在一起剛剛好,只是看似簡單的行程,卻差點在飯盛城走斷腿啊...
飯盛城築於標高314公尺的飯盛山上,為西元1528~1532年間,由當時的河內守護代木澤長政所建,木澤氏被當時於近畿地區崛起的三好長慶擊敗後,飯盛城短暫由長慶指派的安建宗房駐守,西元1560年長慶將宗房驅逐出河內國(現大阪府),自己從芥川山城搬過來。飯盛城屬於連郭式山城,長700公尺、寬400公尺,是河內國最大級的山城,山頂山上的本郭部,可以俯視整個大阪地區,長慶也因此將飯盛城當作招待賓客之處。西元1564年長慶僅43歲病逝飯盛城中,據傳當時為了隱瞞消息,將遺體放置在城內的御體塚郭三年之久。西元1568年,繼任的三好義繼將居城移往若江城,飯盛城改由遊佐信教駐守,西元1576年織田信長攻略飯盛城後遭廢城。
飯盛城
地址:大阪府大東市北条2377
電話:072-876-7011(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072-878-4583(四條畷市 歴史民俗資料館)
交通手段:「JR野崎駅」步行700公尺至「野崎觀音登山口」或「JR四條畷駅」至「四條畷神社登山口」或「JR住道駅」轉乘「近鉄巴士 阪奈生駒線30108」至「生駒登山口西」
營業時間:城跡24時,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9:30~19:30(每月第1、3火曜日(週二)休),四條畷市 歴史民俗資料館9:30~17:00(月曜日(週一)休)
所要時間:3.5小時
有關飯盛城的關聯設施有兩處,蓋章處有三處,通常大家都是選擇一處參觀或蓋章就好,但我們就是失心瘋,一定要兩處都參觀到,三顆章都要蓋到才甘心。但飯盛城真的大,如果要這樣做的話可能一天的時間會不夠,也會累死,還好,其中一個關聯設施與蓋章處「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開放到晚間19:30,我們當天從彥根抵達大阪後還有時間前往,這樣就可以分散一些時間了。前往「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很簡單,只要搭乘「JR學研都市線」,從大阪出發25分鐘可抵達「野崎駅」即可。「野崎駅」是住宅區小站,雖然不大,但站體相當明亮現代化。
步行700公尺後,就可以抵達招牌不是很顯眼的「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
由於資料館同時也是圖書館,才會開放到這麼晚吧!玄關門口的設計還蠻科技感的。
走進室內,馬上就可以看到有關飯盛城與三好長慶的旗幟,樓梯旁標示著蓋章與御城印都需要上2樓。
一旁的三好長慶座像相當帥氣,長慶曾經取得近畿地區包含現在京都、大阪、奈良、兵庫、德島等的領地,並挾將軍號召天下,因此有著「天下人」、「副王」等稱號,這尊坐像是平成29年(西元2017年)時在大東市役所前設立三好長慶銅像的模型。
飯盛城的地形圖,也可以看出沿著飯盛山山頂布局的繩張,城內更有比織田信長安土城更早的石垣構造。
爬樓梯上2樓後,可以看到資料館的入口,門上繪著河岸與船,該不會現在屬於靠山內陸的大東市,以前曾經有大面積的水域吧?
受付處可以買到三好長慶畫像的明信片與飯盛城的御城印,御城印一次要買兩張一組,中間拚成三好家紋「三階菱に五つ釘抜」,製作的相當精美。
資料館內是大東市的歷史文物,外側則有飯盛城調查的平面展示。
續百的印章位於走到中段,上面還有三好長慶明信片與資料夾的樣品。
不過這顆章的狀況並不太好,墨水有點乾,因為後面還有兩顆章,我們決定先保留,不蓋在集章本上。
館內還有飯盛山城的解說影片,看完就不用上山一趟了(不是吧!😂)。
飯盛城的石垣是採用堅硬的花崗岩並以野面積的方式堆積的,大都為各郭的基礎結構,石垣下方就是山壁,石垣外較難通行,目前殘存的部分長44.3公尺、高3.1公尺,角度為70~72度,石垣的接角處也有「隅角部」的構造,結構相當完整堅固。
大東市西部的「寢屋川」在江戶時期也是重要的運輸水道,因此歷史資料館內有許多利用河川發展的文化與生活的介紹。
大東市歷史民俗資料館
地址:⼤東市野崎三丁⽬6番1号
電話:072-876-7011
交通手段:「JR野崎駅」東口步行8分鐘、近鉄巴士四条畷線41006系統「野崎三丁目バス停」步行2分鐘
營業時間:9:30~19:30(每月第1、3火曜日(週二)休)
料金:無料
我們在資料館內遇到館長,我們詢問到往城內的路徑時,館長很詳盡的跟我們介紹三條路線的差異,最輕鬆的路線是從住道駅搭巴士前往生駒登山口西,這樣可以直接抵達飯盛山腰處的露營場,幾乎爬了一半的高度可以省很多力氣;北側的四條畷登山道比較陡,用來下山會比較輕鬆;他推薦西側的「野崎觀音登山口」,這條路線不算太困難,途中還可以經過飯盛城的詰城「野崎城」,會是比較有樂趣的路線。於是我們隔天一早同樣來到野崎駅,沿著車站正前方的野崎參道步行700公尺(上圖),再從野崎觀音旁前往3.2公里遠的飯盛城(下圖)。
從車站步行8分鐘即可抵達「野崎觀音慈眼禪寺」。其實一路上已經開始爬坡了,只是坡度還不算大。
野崎觀音傳創建於天平勝宝年間(西元749〜757年),後因戰亂,於西元1565年時被三好長慶手下松永久秀燒毀,只有本尊11面觀音被保存下來,元和2年(1616年)由青厳和尚復興,至今為大東地區佛教信仰的中心。
寺內古色古香,整理得很美,從山門望出去,才發現原來光抵達野崎觀音,就已經是很高的高度了啊。
既然來到寺廟中,我們當然還是先參拜一下,保佑一下這一路的平安。
野崎觀音的本堂建於境內最高處,相當氣派。可以祈求縁結、安産、子授、婦人病等祈願。
在觀音堂一旁的小路徑,可以看到飯盛城散步道路線的指標。
接著會經過一座石造九重層塔,高3.1公尺由花崗岩打造。由於上面的銘文寫著永仁二年(西元1294年),因此也被大東市指定為文化財。
九重層塔之後,馬上就可以看到国史跡飯盛城的旗幟了,一路上這旗幟都會相伴著我們,不用怕走錯路。
進入登山道後,大約9分鐘可以看到類似虎口的構造,上方就是飯盛城的詰城-野崎城的位置。
爬上來後會看到一處休憩區,偌大的桌面上還有鑲崁彩色的磁磚,中間是剛剛經過的野崎觀音,感覺這麼大的桌子可以來個家族野餐沒問題。
野崎城目前僅有本郭平台的遺跡存在,是位於飯盛山西南角延伸出去的山脈尾根部,標高111公尺、南北200公尺、東西180公尺的面積,有4個郭與堀切(空濠)的構造。「太平記」中記載,南朝大將楠木正行在此迎戰北朝軍(四條畷合戰),可見戰略地位的重要。應仁之亂時也在文獻中出現過野崎城的記載。飯盛城的築城在較晚的16世紀中葉,因此可能將面積較小的野崎城當作出城或詰城,以成為飯盛城防守的前哨站使用。
野崎城本郭內有好好立一座石碑,立於平成23年(西元2011年)看起來蠻新穎的,只是有點矮😆。
僅僅111公尺的高度,腳下的樓房都已經看起來很遠了,視野相當好。不過蔚藍的天空下,竟然有一層霧霾,沒想到工業都市大阪市區的空氣品質似乎有點令人堪憂啊。
從野崎城往飯盛城繼續走,居然要先下坡,對於想節省腳力的我們來說,目的地還在更高處時實在是很不想走下坡啊,但頭洗下去來不及了,我們只能繼續走下坡,甚至來到山谷間溪流的小徑。
離開野崎城大約5分鐘,看到這張飯盛城/野崎觀音的指標,就是下坡後平路的終點,接著又要開始爬山了。
再走6~7分鐘平緩的山路後,看到了「七曲り」的牌子,正式進入這條路線最艱困的部分。
「七曲り」顧名思義,就是有7處U型轉彎的登山道,一開始坡度還不算太陡,也都有階梯可以走,但最後一段階梯相當陡,會耗費比較多的力氣,除此之外,並不算太難。
進入「七曲り」之後20分鐘,看到一座名為「辻の新池」的池塘,表示已經走了三分之二的距離了。
接著再爬一段坡度頗陡的急坂,辛苦的攀爬工作,就可以正式宣告一段落了(可喜可賀)。
爬上來後又看到了名為「櫻池」的水池,原來是山上許多農作物灌溉用的蓄水池啊。
櫻池附近有一座停車場,這裡有兩張案內板,一張是目前飯盛城內,各區域與設施的立體圖,還有城內石垣的分佈位置(上圖),另一張則是飯盛城的空拍照片(下圖),可以看出來飯盛山山陵線的樣貌。
停車場的對面就可以看到「大東市立野外活動中心了」,這裡可以申請露營,想要在古山城宿營一晚,看來不是夢唷。
兩層樓的建築物,就是野外活動中心,我們也來這裡申請一下宿營吧!
啊~不是啦,才沒有那個打算,這裡是另外一顆續百名城章的所在,如果是選擇搭巴士前來的話,在此蓋章最方便了。這顆章其實墨水充足,圖案清晰,是一顆可以蓋得很漂亮的章,但我們一念之差,決定再前往下一個地點「四條畷市 歴史民俗資料館」 再把章蓋到集章本上,事後相當後悔。
野外中心還不算正式進入飯盛城的範圍,必須繼續走下去,往「楠公寺」的方向,才算真正進入飯盛城。
步行500公尺後就可以看到「楠公寺」,這裡是祭祀在此參戰的楠木正行,西元1348年楠木正行在此地兵敗自盡,被稱為小楠公的楠木正成之子楠木正行,也是悲劇英雄的下場收場。而現在楠公寺的位置,正是過去飯盛城的馬場位置,也是飯盛城的最外圍。
往本郭的方向有數條大堀切,這是間隔城南區域居住部與本郭之間的防禦設施。
往上後來到「千疊敷郭」,這是進入飯盛城的第一個郭,這裡有一座NHK的訊號台,我們在古山城頂看到訊號台已經見怪不怪了。
「千疊敷郭」是城內最大的平台,出土許多柱穴礎石與器皿、料理用具,推測應該為生活空間。由於在文獻中提到三好長慶舉辦茶會、連歌會的地點就在城內的千疊敷,因此命名為「千疊敷郭」。
我們先往南走,會來到作為飯盛城大門的虎口(上圖),一旁也有許多散落的石垣(下圖)。
南側區域的南丸現在沒有太多遺跡,但對於虎口、石垣、堀切、土橋等遺跡的位置,也都有標示出來與說明,飯盛城內的介紹還算蠻詳盡的。
接著往北走,來到城內的「高櫓郭」,這裡面積約僅千疊敷郭的三分之一,目前有楠木正行公像與國旗塔(左側)在其中。
楠木正行像非常帥氣的俯視著下方,看起來製作的相當精細。
背面的細節也做得相當好,此像立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逃過了二戰時金屬製品都要上繳製作武器的命運,讓近90年的後世還能欣賞到這尊楠木正行像,也算是給足了正行公的敬意了。
「高櫓郭」過去推測有一座高櫓存在過因此而命名,這裡也有「飯盛城址」的石碑。看起來是續百名城印章圖案上的石碑,不過背面並沒有石垣存在,沒意外的話,應該又是把石碑與石垣修剪成同一圖的傑作了吧。因此,飯盛城印章的畫面,並不存在。
「飯盛城址」的石碑高度與野崎城相同,都不算太高(上圖),只好再跟很高的楠木正行公合照了(下圖)。
再往北一點,就可以來到標示河內314M飯盛山的城內最高點「本郭」。
本郭不大,與「高櫓郭」差不多大,但略高一點,目前建有一座鋼筋水泥的展望台。
爬上展望台,比剛剛在野崎城的視野更遼闊了,面對腳底下的大阪府,遠方的高樓密集處,突然覺得,這是不是大阪版本的台北象山啊!不過飯盛山比象山高了130公尺,所以是放大版象山😆。不過大阪市區上空的空氣真的蠻堪憂的啊。
本郭東南角有小路可以走下去,這裡是幾處石垣所在的位置,不過比較便於觀察到的都是較小面積的石垣。
本郭東側則有相當陡峭的天然空堀,作為本郭部的防禦設施,絕對很有保護作用。
再往北,經過目前沒有什麼遺跡的三本松丸,來到「御体塚郭」,這裡就是傳聞三好長慶逝後暫時安放的位置,三年後才在京都舉辦葬禮。不過因為御体塚郭內有一座石垣堆,也有長慶就埋葬在這的說法,這堆石垣上方現在有一座大正7年(西元1918年)立的石碑,令人相當好奇。
石碑的北面,寫著「登山參百回紀念」,什麼!居然是某人登山300次後在這邊立的石碑,這超過百年的石碑經過風霜其餘字跡也相當模糊了,如果下面真的埋著三好長慶,應該會大不敬吧,由此可知長慶應該不在這😅。
御体郭下方,則有登城者可以觀看到的最大面積石垣,這編號18的石垣,其實也位於山崖,一旁狹小的道路應該是特別開拓出來,便於觀看石垣的。小路的下方就是斜度很大、深度很深的懸崖,就算再廣角的鏡頭,也只能用側面的方式將一半的石垣拍進畫面,否則很有可能會為了拍石垣全景掉入山崖之下啊。
野面積工法的石垣,作為城郭的基礎結構,這樣的石垣散佈在飯盛城的東西兩側。目前也有好幾十處被發現,但大部分都無法直接觀察到。
御体塚郭北側的「VI郭」,有一座「飯盛城史蹟碑」,看起來也是年代久遠,不過人名的部分都有被特別擦亮,可以看得到楠木正行、高師直、木澤長政、三好長慶、織田信長等名字。
「VI郭」處已經屬於四條啜市的範圍,看到一塊四條啜市所立的木牌,寫著三好長慶稱霸畿內的事蹟。
最北端的登山道,就是我們預定下山的路線,這裡可以通往「四條啜神社」,相當的陡峭,我們從最上方往下看就覺得很陡了,這如果是上山路線腿真的會一直抖吧😂!
不過因為陡峭所以是最短路徑,而且沒有岔路,我們從山上下來只花了22分鐘,比起上山的1個多小時大幅縮減,走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對看起來70歲的老夫婦,氣喘吁吁地往上爬,先生問我們還有多久,我們回答大概還有一半的路程吧,後面的老太太一聽,感覺有點腿軟的想要放棄,但先生還是繼續往上爬了,希望他們可以慢慢爬上山,不要太勉強,好好的欣賞壯闊景色後,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吧。
北側的登山道盡頭,就是「四條啜神社」,神社特別在登山道的入口設有兩座石碑,寫著「此山頂飯盛城址」,因此要從四條啜神社登山道上山的路線也很明確不會迷路。
四條啜神社是明治23年(西元1890年),經過當地有志之士的請願於此地創建,主祭神正是楠木正行。也是「浪速七幸巡禮」的其中一站(包含住吉大社、大阪天滿宮、四天王寺等,我們居然也已默默造訪三處了)。
參道一旁有「忠孝兩全像」,這是楠木正成、正行父子,在奈良櫻井離別時的場景,正行繼承父親的意志,盡忠盡孝。
神社內的自販機上,還有促成楠木正成、正行父子拍攝大河劇的請願,且自販機的一部分營收會捐助請願活動的資金,背景是我們10年前也在大阪的觀心寺看過的楠木正成騎馬像,很帥氣。
四條輟神社的鳥居,是相當氣派的石造明神式鳥居,從平地爬上神社也需要一些腳力。
參拜完四條啜神社,飯盛城的行程就算結束了!啊~不對,還有一處得去,就是位於神社西北方1.1公里處的「四條畷市 歴史民俗資料館」,因為...我們集章本的章還沒蓋下啊。
從神社前往資料館只能步行,不過如果是反方向,從四條啜駅前往的話,可以在車站前搭乘巴士,抵達「塚脇」即可。
資料館位於住宅區內的小巷弄內,不過有指標不難找。門口立著與大東市不同的飯盛城旗幟。
資料館門口,也有飯盛城跡的海報。還沒走進去,就可以看到玄關的續百名城印章了。
印章桌上的小旗幟比大東市立歷史民俗資料館內看到的還華麗,有三好長慶的畫像,只可惜不是販賣的商品,御城印則是相同款式。印章的部分,狀況比大東市資料館的好,但還是比野外中心來的差,這時候再扼腕剛剛沒有在野外中心蓋章已經來不及了。總之,第71顆章入手。
由圖可知,自己的集章本中三顆飯盛城章,最美的是左下角的那顆,我們蓋的是上方的那顆,右邊那顆則是大東資料館的。
四條啜資料館中的展示相當有趣,是西元1998年於四條啜北邊「忍ヶ丘駅」前出土的「子馬形埴輪」,右邊這尊就是1500年前古墳時代的產物,左邊這尊則是大阪電氣通信大學,2024年1月(不就是剛剛而已)以3D列印機製作的複製品,兩尊一模一樣的埴輪,被稱為「双子の子馬ちゃん」,相當可愛。
還有彌生時期的木棺,出土時裡面仍有遺體保存,現在也收藏在資料館中,不過並不屬於常設展。
當然飯盛城的挖掘調查展示也不能少。比較特別的是,當時三好長慶對基督教的傳教採取開放政策,飯盛城下町有不少信徒,因此後世也有十字架墓碑的出土,這塊碑銘為西元1581年的墓碑,目前即為大阪府指定有形文化財。
包含飯盛城的四條啜遺跡,大範圍的3D地形模型,整個四條啜市有許多史前時代文物出土,也是充滿歷史文化的地方。
常設展只有部分出土的文物展示,還有古老的馬匹示意圖。
資料館中,還有另一面續百名城的認定証,因為飯盛城跨越兩個行政區,四條啜市與大東市同樣都有認定証與印章,避免爭議吧。
四條畷市 歴史民俗資料館
地址:大阪府四條畷市塚脇町3-7
電話:072-878-4583
交通手段:「JR四条畷駅」步行15分鐘、京阪巴士大和田駅行「塚脇站」下車
營業時間:9:30~17:00(月曜日(週一)休,若周一為一般假期或補假則隔日休息)
料金:無料
資料館大約20分鐘可以參觀完畢,我們也遇到相當熱心的職員幫我們介紹,十分感激。接著搭乘巴士,回到四条啜駅。車站外觀明顯比野崎駅低調,但來往的巴士卻比野崎多。
車站內也有飯盛城的旗幟與簡章資料可以拿,雖然飯盛城位於四條啜市的比例比較少,但四條啜市似乎更花心力推廣的感覺。不過我們為了蓋章,跑了兩間資料館,都有不錯的收穫,而且都得到了熱心的解說,這趟飯盛城之行,不只欣賞了放大版象山的美景,也對東大阪地區的歷史,有多一點認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