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六)行程規劃
7:00am- 7:20am 高松パールホテル(高松Pearl HOTEL)
7:20am- 8:20am 搭乘「四國汽船渡輪」由「高松港」至「小豆島土庄港」
8:30am- 9:00am 小豆島「美島自動車」租車
9:00am-14:00pm 小豆島(土庄、大部、福田)
14:00pm-17:50pm 小豆島(坂手、草壁、池田)
17:50pm-18:00pm 小豆島「美島自動車」還車
18:40pm-19:45pm 搭乘「四國汽船渡輪」由「小豆島土庄港」至「高松港」
19:45pm-20:30pm AceOne超市採買
21:00pm-22:30pm 晚餐--ぴかでり屋
22:30pm 高松パールホテル(高松Pearl HOTEL)
交通工具:四國汽船、小豆島租車
瀨戶內藝術祭的第二天行程是以小豆島為主。我們在規劃行程時就已經知道小豆島並不小,因此雖然小豆島上有很便利的巴士系統,但我們為了節省時間,希望能夠盡量跑完小豆島大部分的區域(當然最後還是發現一天並無法玩完小豆島啊),因此我們在小豆島上的交通手段就很理所當然的選擇租車了。而租車的方式也很順利的帶領我們環小豆島一周,不過也讓我們體驗到了小豆島的大,真的建議如果想要玩完小豆島,可以預備多停留一天的時間唷!
我們選擇搭乘當天的第二班渡輪,以便與租車公司預約8:30的接駁服務。經過1小時的航程,順利抵達小豆島,一下船看看還有一點時間,先來土庄港最顯眼的藝術品,編號069的「太陽の贈り物」(太陽的贈禮),由於小豆島本島又名「橄欖之島」,因此在入島處設置王冠狀的橄欖葉雕刻作品,能從閃爍著金黃色光輝的圓環中眺望海景。作品上還刻有島上小朋友的心願,將對未來的夢想寄託於作品中(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這時藍藍的天配上被太陽照耀著發亮的環形雕刻品,搭配小豆島渡輪,這真的是很棒的小豆島第一印象。
我們很輕易的在土庄港前方的7-11找到了租車公司的接駁車(圖中的黑色廂型車)-小豆島租車(小豆島レンタカー)是由美島自動車株式會社所經營。當初尋找租車公司時,發現他的價格合理,只是位置有點遠。所幸小豆島租車提供了每日11個時段的免費接駁服務,基本上都是搭配渡輪抵達土庄港的時間,因此增加了便利性。用email預約時,店家也以流利的英文詳細的解說接駁方式,服務相當好,因此還蠻推薦來到小豆島租車選擇環遊小豆島的代步工具唷!租車方式,只要進入下面提供的公司網址,內有車型與相關資訊,再以email聯繫,附上網站中「予約方法」的7項內容,就可以等待公司的回信確認。通常當日就會回信,相當迅速。
小豆島租車(小豆島レンタカー)
地址:香川県小豆郡土庄町上庄1638-1
電話:0879-64-6506
網址:http://mishima-car.com/rentacar/
我們在搭乘接駁車的時後,遇到了一點小塞車,看來今天小豆島有祭典呢!我們稍後的行程,也真的遇到了。
這次我們在小豆島租車選擇的是便宜的輕型車-三菱自動車的EK Wagon,雖然馬力並不大,但排氣量只有660CC的輕型車相當省油,足以應付小豆島的交通了。
方向盤與儀表板相當的簡單,排檔桿與一些休旅車一樣位於方向盤的側邊,空調控制面板是觸控模式。
小豆島大致分為土庄、肥土山/中山、北浦、大部、福田、草壁、坂手、三都半島等區域,每個區域都有藝術品,而我們由土庄地區出發,打算延著上述地區,來個順時針環島,最後再回到土庄。所以我們第一個抵達的區域,就是肥土山/中山地區了。藝術祭的規劃除了展覽品外,當然還包含了完善的停車場規劃,我們沿著252縣道行駛,快到肥土山地區時,就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停車場指示,接近停車場時也有工作人員指引,完全不用擔心會找不到停車位,而且都是無料使用,看來開車真的是不錯的選擇呢!
我們下車後距離地圖上的藝術品還有約500尺的距離,看到路旁綻放著無數的花朵,搭配小豆島的好天氣,真是美啊!
而肥土山/中山地區最巨大最顯眼的藝術品,就是編號076的「武藏野美術大學わらアートチーム」(稻草藝術團隊),是由稻田收割後的稻草,再集結成藝術品的大型裝置藝術。我們遠遠就看到這個大大的猴子爬在稻田之中迎接著我們,前方還有設計草圖與比例尺。
大猴子背著小猴子在烈日底下,竟有種說不出來的溫馨感...
還有坐姿的猴子,表情有點微妙呢!好像俾倪著什麼似的...
還有走路相當霸氣的公猴子,很帥氣啊!稻草藝術品與身處整個田地的環境相當不違和,也代表著小豆島,仍有發達的農業。
遠遠看著稻田中的大猴子們,是不是個很舒服的畫面呢!後方還有不小心入鏡的大觀音像...
在稻草猴子的旁邊,還有肥土山的重要文化代表「肥土山歌舞伎衣裳」,相傳自1688年開始小豆島的肥土山就有奉納歌舞伎的文化,2百多年來保留了620多件的衣物,最古的可以追溯到1793年,小道具也有50幾件,也是現在町指定的有形民俗文化財。這個建築物想必就是收藏這些文物的地方吧,一旁還有一個圓形舞台,就是村民奉納歌舞伎的表演場所,一旁有一位老伯,看到我們正好奇地四處張望,也衝過來問我們要不要解說,一方面怕聽不董,一方面我們可能時間也不太夠,就婉拒了他,看到老伯有點失落的走回原本待命的地方,覺得我們有點不應該,對不起了,肥土山老伯!
接著我們跨過一旁的殿川來到對岸,這兒有編號075的「猪鹿垣の島」(豬鹿垣之島),前次藝術節中,重建了據稱約200年前建成之小豆島獨特野豬鹿牆(防獸牆)。防獸牆與農耕文化資產、堆石技術傳承是小豆島的固有文化,這次會期中則將追加金字塔形石牆,將上述固有文化予以視覺化,也使用陶製馬賽克面磚塑造(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這次追加的金字塔上方還有著天守閣的形象,讓這石垣更像一座高聳的古城。
曾經在小豆島上有120公里長的豬鹿垣,用以隔離動物入侵農地,早於1766年就有建築紀錄,1790年更有史料紀錄。
整個作品在石垣堆中安插了其他藝術品,下圖的貓咪系列,上圖的鹹蛋超人系列,都蠻有趣的...
接著我們來到隔一條馬路的編號074的「うみのうつわ」(海之器),也是借用民宅當成藝術品展示的空間,前面放著藝術祭的旗幟,就相當明顯了。
海之器內部無法拍照,但網路上有一些照片可以看,整個屋子內是漆黑一片,只有一艘發著藍光的船,以編織的方式呈現,利用平台架在離地約30公分處,參觀的人們可以藉由工作人員的攙扶,平躺於船內,這時可以聽到海浪聲,很規律的傳入耳中,而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意境,其實是模擬母親子宮的狀態,讓大家從回最初的感受,是個可以讓人親身體驗平靜的作品。
接著我們沿著殿川旁的小路來到編號077,台灣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オリーブの夢」(橄欖樹之夢),以約5000根當地產竹子建構的巨大設施,本次是第三次展出,主題為橄欖。內部有如舞台一般,參觀者能巡訪其中,本設施的存在讓周邊景致截然不同(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尤如隱身在山野間的巨大竹籠,我們沿著小路開過來時還一度很驚慌真的可以抵達嗎?後來才發現其實旁邊有正規的大馬路可以行駛,我們完全開錯路,不過也讓我們的視野由狹小變成開闊,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龐然大物,更添加了我們的震撼感。
橄欖樹之夢只有在藝術祭時可以開放入內,前方聳立的形態像極了橄欖果實,也象徵了小豆島的名產,由橄欖走入整個作品中,參觀料300円,持有護照免費參觀一次。
進入內部,更可以體會到這巨大竹籠的空間感,而在烈日當頭的這天,竹蔭下的涼爽,讓許多參觀民眾不由自主的躺下了,真的相當舒服又具有畫面感呢!
全部看完肥土山/中山地區的藝術品後,我們不留遺憾的繼續往北開,沿著縣道26號,在接近「屋形崎鼻」處,道路呈現往海中的下坡姿態,前方的瀨戶內海與天空的海天一色,實在太迷人,能夠開車在這樣的海岸線兜風,真的相當棒!
前方出現的不是龜山島!是小豆島北方的小島-「小島」(名為小島的小島,不是繞口令啊!XDDD)。
在縣道26號的路旁,屬於北浦的範圍,也就是差不多接近「小島」的位置,居然有一個令我們為之驚訝的景點-大阪城殘石紀念公園。當我們進攻百大名城的大阪城時,在天守內的展示中,就已經知道大阪城內的石垣,來自許多地方,其中最大宗的,就是位於瀨戶內海中的小豆島,當時利用海運,可以比較便利的將大塊大塊的石頭,移往大阪灣內的大阪城。而大阪城殘石紀念公園的位置,就是當初產出大阪城石垣的數個採石場中的其中一個。
這裡也是香川縣的縣指定文化財,除了前方有採石場外,也是切石場,一旁的防坡提還放置了數個當初沒有用上的殘念石,大阪城與小豆島的奇妙連結就是此地了。
防坡堤上的殘念石。
此地還跟遠在東北的青森縣野邊地町地結姊妹町與姊妹公園,不過不知道共通點是什麼,蠻有意思的。
小豆島石材業的興起,主要就是起源於天正11年(1583年),豐臣秀吉開始修築大阪城,需要與西國大名們共同調度40萬個巨石。而小豆島擁有龐大的花崗岩地質,當時的支配者細川忠興認為小豆島得天獨厚,又有運輸之便利,因此開始開發小豆島的石材業,運往大阪城的石材中,最大重達100噸,真的是相當驚人。大阪城落成後,用量雖然自然下降,但爾後的二条城、江戶城,甚至京都五条大橋的橋墩,都採用過小豆島的石材,京阪神地區也都使用過小豆島的石材。明治年間,正式成立小豆島花崗岩石材組合,整合採石與銷售,至今我們都還可以看到小豆島北部的採石場在運作呢!
由於此地是過去的切石場(丁場),也是海路運輸的出口,復古的豎立一個碼頭前方的石燈籠,使得此地充滿古意。
殘石公園內的資料館也提供了許多展示,歷史迷與城堡迷一定會願意花點時間來看看的,除了標出小豆島與周邊其他島嶼的石場位置,還有許多文件與舊照片,可以了解小豆島採石的歷史也相當不錯。
古時採石利用工具也都有展出。
但戶外展示的是砂糖壓搾機,小豆島也曾成為砂糖加工的地區。
此處稱為小海村,殘石公園前也有許多除了採石場外的歷史文化遺跡,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走走看看唷!
採石場的對面,有著編號113秩父前衛派的作品「ダイナマイト・トラヴァース変奏曲」(炸藥・橫渡變奏曲),沿著路上的指標就可以找到位置了。
藝術品位於「とび越神社」旁,穿過鳥居就抵達另一個結界了...
為什麼說是結界?其實這個作品我們比較無法理解,藝術家在台地上放了些小石,然後重複的播放相當吵雜的音效(我們相信是前衛音樂沒錯啦),只覺得如果在旁邊務農的農民,每天聽到不會精神折磨嗎?可能我們悟性比較低,還是來看看藝術家的說法吧!「在小海的採石場遺跡展示刻有圖形般原創樂譜的石刻作品,演奏此一樂譜的樂聲流洩在展場中,同時從視覺、聽覺角度聚焦於石材。」(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其實藝術品的後方,就是大阪城石垣石切北山丁場跡,不過礙於時間有限,我們就沒有走上去看了。
回到殘石公園的停車場,看到出入口的可愛彩繪石,也覺得這個小海村相當可愛。
接著我們繼續沿著26號縣道往東開,來到大部港附近的海邊,這兒有編號111台灣藝術家林舜龍的「国境を越えて、潮」(越過邊境、潮)。在湛藍海岸線旁的這個作品,也是我們相當喜歡的作品。
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時候會覺得海邊站著這麼多人,有點詭異...
但仔細看看這些人像,都是小孩子的樣貌,閉著眼睛,好像遙想什麼似的。
原來每一個小朋友都代表著遠方的一個國家,漂流遠方的遊子思念家鄉的心境,每個人所面向的都是他的國家的方向。
綿延整個海灘,規模相當大的作品,有些比較靠近海的人像已經開始被侵蝕了,原來這些人像都是利用沙灘上的沙子,再加上天然素材的黏著劑製成,並讓他們接受海水、日照的考驗,慢慢的消逝...頗有遊子的滄桑感...
我們試圖找尋面向台灣方向的人像,若以角度來看,很有可能是這個面向西南方的人像...
前方已經有被侵蝕剩下「大腦」的了...什麼時候會輪到我呢?
有的背後會寫上經緯度,或許就是代表著他的國家吧...
隱藏哥:何處是我的歸宿呢?
藝術品後方,位於堤防後方的建築物,就是這次展出的資料展示室,上面飄著的烏賊風箏也好吸睛啊!
展示室內呈現了整個創作團隊的台日友好,不但看到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還有日本朋友對於台灣藝術家「一生懸命」的努力創作精神的讚許,左下角的大合照,更感受出團隊完成作品的喜悅...
整個作品的發想與製作過程也介紹的相當清楚,原來讓砂子可以固定成形,是因為添加了黑糖、麻糬粉、麻纖維加水加熱製作而成的黏著劑...
作品手稿,以及讓作品自然侵蝕風化後的樣貌,都以手繪圖呈現...我們在這邊就花了蠻久的時間欣賞這裡裡外外的一切...
大部港的另一個藝術品,是位於線道26號的另一側,編號112「小豆島の木」,入口處插了大量的藝術祭旗幟,也不用怕找不到唷!
聚焦於砍伐自小豆島北海岸線之木料,用以創作裝置藝術。經歷漫長歲月成長後,木料最後被挖出,重現人們眼前。我們平常總是仰望樹木,在這裡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與樹木相對(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展示間內部幾乎完全沒有燈光,只有少數自然光透入,可以細細端看樹的底部盤枝錯節的樣貌,是個神秘卻很有意境的作品。
離開了大部,繼續沿著線道26前進,沿途真的看到了小豆島還在運作的採石場,沉靜在小豆島的美麗與自然的當下,看到了大片開採的石場,也頗為令人震驚。但如果沒有小豆島的花岩石,我們可能也看不到雄偉大阪城,這自然與文明的拉踞,實在讓人不知該如何取捨...
來到了小豆島東邊的福田,編號110的「福武ハウス─アジア・アート・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是在藝術節中,利用已廢校的福田小學校作為亞洲藝術平台重生。建築師-西澤立衛將其中部分更新,一方面作為實踐、展示據點,促成與亞洲各地淵源深厚的個人(藝術家或策展人等)、團體(NPO、非政府組織、藝術中心等)間交流,一方面作為開放平台,藉以拓展彼此之活動範圍。這裡設置有展場、會議室,附近的體育館中一部分則用以開設福田亞洲食堂(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福田小學校的操場,也變成藝術祭的免費停車場,入口在另一側,還好有工作人員指引,不然可能會找不到。
福武之家參觀料金500円,持有護照也可以免費參觀一次。我們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先往一樓的展間參觀,利用教室改成的展間,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福田與附近的吉田兩地用照片拼成的導覽地圖,以及攝影展。照片中把小漁港的風情拍的好美好美...
在教室外,我們看到了來自台灣藝術家-李昀珊的作品「石/光、迴旋曲」。「從哪裡保留你的記憶,在腦海中,手機中,還是遙遠的雲端?隨著科技的發達,科技已越來越快的速度創造可以讓我們保持記憶的產品,科技或許可以協助我們保留記憶,但是這些就真的是我們的回憶嗎?科技是否介入了或替換了我們的記憶呢?在這個庭院裡,邀請參觀的觀眾欣賞福田的石頭,用回收的CD讓石頭反射出閃閃發光,與自然界的蟲鳴鳥叫,講述時間的流逝和記憶的故事!」(翻譯自作品旁的英文解說)
一旁還有時間序說明整個藝術品的誕生過程,從2015年的11月開始發想,一直到2017年的7月13日才完成。
另一間教室說明了福武之家的宗旨,原來福武之家只有參與夏、秋展期,春展期還沒有呢!
接著我們走上二樓的展間,在樓梯間看到了這些插畫,雖然充滿童趣,但其實蠻成人的,下圖還有分屍畫面呢。@@
二樓的展間則是把隔間都打掉而成的廣大空間,首先看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藥池,裡面泡著小豆島特產的瓜類與水耕植物,開始到結束,跨越整個展期的時間。
還有大型的留言板,不知道是否可以任意留言,我們沒有留就是了...
還有亞洲各國的藝術家的裝置藝術,印象中,這個是韓國藝術家的作品。
和式的榻榻米搭配各種圓盤,充滿和風。
大部分的藝術品我們都忘記拍攝說明,也不敢亂加解釋,只好靜靜欣賞囉...Orz
展間一旁,原本為體育館目前則是開設亞洲食堂,共有三種料理各1000円相當便宜,還看到附餐竟然有台灣茶。原本我們想在此享用午餐的,不過看看時間,很擔心後面的行程跑不完,只好放棄了,相當可惜,若是有充足的時間,我們一定會捧場一下的。
在食堂的對面,還有一個以兩片不規則板子形成的休憩空間,也是藝術品之一,若是覺得小豆島的陽光太耀眼,可以入內享受一下沁涼的微風啊!
在福田小學校址的旁邊,還有一個舊福田郵便局址,現在也布置成藝術品供大家參觀。
隱藏哥:(自導自演)請幫我把這封信寄回台灣。(旁邊紅色的郵便局用腳踏車好可愛!)
郵便局內意外的是布置成昭和時期的樣貌,有著復古的元素也有電器用品的出現,右下圖出現的台灣郵局娃娃真讓我們覺得很親切呢!中間的部分則布置成一條跨越碎石的時光之橋...
橋下則是用著各國語言寫著「好久不見」,是否大家都有好久不見的人、事、物呢?
離開了福田,路上看到了一處展望台,さぬき百景(讚歧百景)-福田海岸,這迷人的海岸線,真的很美啊!
(小豆島,未完...待續唷!)
橄欖樹之夢只有在藝術祭時可以開放入內,前方聳立的形態像極了橄欖果實,也象徵了小豆島的名產,由橄欖走入整個作品中,參觀料300円,持有護照免費參觀一次。
進入內部,更可以體會到這巨大竹籠的空間感,而在烈日當頭的這天,竹蔭下的涼爽,讓許多參觀民眾不由自主的躺下了,真的相當舒服又具有畫面感呢!
全部看完肥土山/中山地區的藝術品後,我們不留遺憾的繼續往北開,沿著縣道26號,在接近「屋形崎鼻」處,道路呈現往海中的下坡姿態,前方的瀨戶內海與天空的海天一色,實在太迷人,能夠開車在這樣的海岸線兜風,真的相當棒!
前方出現的不是龜山島!是小豆島北方的小島-「小島」(名為小島的小島,不是繞口令啊!XDDD)。
在縣道26號的路旁,屬於北浦的範圍,也就是差不多接近「小島」的位置,居然有一個令我們為之驚訝的景點-大阪城殘石紀念公園。當我們進攻百大名城的大阪城時,在天守內的展示中,就已經知道大阪城內的石垣,來自許多地方,其中最大宗的,就是位於瀨戶內海中的小豆島,當時利用海運,可以比較便利的將大塊大塊的石頭,移往大阪灣內的大阪城。而大阪城殘石紀念公園的位置,就是當初產出大阪城石垣的數個採石場中的其中一個。
這裡也是香川縣的縣指定文化財,除了前方有採石場外,也是切石場,一旁的防坡提還放置了數個當初沒有用上的殘念石,大阪城與小豆島的奇妙連結就是此地了。
防坡堤上的殘念石。
此地還跟遠在東北的青森縣野邊地町地結姊妹町與姊妹公園,不過不知道共通點是什麼,蠻有意思的。
小豆島石材業的興起,主要就是起源於天正11年(1583年),豐臣秀吉開始修築大阪城,需要與西國大名們共同調度40萬個巨石。而小豆島擁有龐大的花崗岩地質,當時的支配者細川忠興認為小豆島得天獨厚,又有運輸之便利,因此開始開發小豆島的石材業,運往大阪城的石材中,最大重達100噸,真的是相當驚人。大阪城落成後,用量雖然自然下降,但爾後的二条城、江戶城,甚至京都五条大橋的橋墩,都採用過小豆島的石材,京阪神地區也都使用過小豆島的石材。明治年間,正式成立小豆島花崗岩石材組合,整合採石與銷售,至今我們都還可以看到小豆島北部的採石場在運作呢!
由於此地是過去的切石場(丁場),也是海路運輸的出口,復古的豎立一個碼頭前方的石燈籠,使得此地充滿古意。
殘石公園內的資料館也提供了許多展示,歷史迷與城堡迷一定會願意花點時間來看看的,除了標出小豆島與周邊其他島嶼的石場位置,還有許多文件與舊照片,可以了解小豆島採石的歷史也相當不錯。
古時採石利用工具也都有展出。
但戶外展示的是砂糖壓搾機,小豆島也曾成為砂糖加工的地區。
此處稱為小海村,殘石公園前也有許多除了採石場外的歷史文化遺跡,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走走看看唷!
採石場的對面,有著編號113秩父前衛派的作品「ダイナマイト・トラヴァース変奏曲」(炸藥・橫渡變奏曲),沿著路上的指標就可以找到位置了。
藝術品位於「とび越神社」旁,穿過鳥居就抵達另一個結界了...
為什麼說是結界?其實這個作品我們比較無法理解,藝術家在台地上放了些小石,然後重複的播放相當吵雜的音效(我們相信是前衛音樂沒錯啦),只覺得如果在旁邊務農的農民,每天聽到不會精神折磨嗎?可能我們悟性比較低,還是來看看藝術家的說法吧!「在小海的採石場遺跡展示刻有圖形般原創樂譜的石刻作品,演奏此一樂譜的樂聲流洩在展場中,同時從視覺、聽覺角度聚焦於石材。」(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其實藝術品的後方,就是大阪城石垣石切北山丁場跡,不過礙於時間有限,我們就沒有走上去看了。
回到殘石公園的停車場,看到出入口的可愛彩繪石,也覺得這個小海村相當可愛。
接著我們繼續沿著26號縣道往東開,來到大部港附近的海邊,這兒有編號111台灣藝術家林舜龍的「国境を越えて、潮」(越過邊境、潮)。在湛藍海岸線旁的這個作品,也是我們相當喜歡的作品。
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時候會覺得海邊站著這麼多人,有點詭異...
但仔細看看這些人像,都是小孩子的樣貌,閉著眼睛,好像遙想什麼似的。
原來每一個小朋友都代表著遠方的一個國家,漂流遠方的遊子思念家鄉的心境,每個人所面向的都是他的國家的方向。
綿延整個海灘,規模相當大的作品,有些比較靠近海的人像已經開始被侵蝕了,原來這些人像都是利用沙灘上的沙子,再加上天然素材的黏著劑製成,並讓他們接受海水、日照的考驗,慢慢的消逝...頗有遊子的滄桑感...
我們試圖找尋面向台灣方向的人像,若以角度來看,很有可能是這個面向西南方的人像...
前方已經有被侵蝕剩下「大腦」的了...什麼時候會輪到我呢?
有的背後會寫上經緯度,或許就是代表著他的國家吧...
隱藏哥:何處是我的歸宿呢?
藝術品後方,位於堤防後方的建築物,就是這次展出的資料展示室,上面飄著的烏賊風箏也好吸睛啊!
展示室內呈現了整個創作團隊的台日友好,不但看到了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還有日本朋友對於台灣藝術家「一生懸命」的努力創作精神的讚許,左下角的大合照,更感受出團隊完成作品的喜悅...
整個作品的發想與製作過程也介紹的相當清楚,原來讓砂子可以固定成形,是因為添加了黑糖、麻糬粉、麻纖維加水加熱製作而成的黏著劑...
作品手稿,以及讓作品自然侵蝕風化後的樣貌,都以手繪圖呈現...我們在這邊就花了蠻久的時間欣賞這裡裡外外的一切...
大部港的另一個藝術品,是位於線道26號的另一側,編號112「小豆島の木」,入口處插了大量的藝術祭旗幟,也不用怕找不到唷!
聚焦於砍伐自小豆島北海岸線之木料,用以創作裝置藝術。經歷漫長歲月成長後,木料最後被挖出,重現人們眼前。我們平常總是仰望樹木,在這裡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與樹木相對(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展示間內部幾乎完全沒有燈光,只有少數自然光透入,可以細細端看樹的底部盤枝錯節的樣貌,是個神秘卻很有意境的作品。
離開了大部,繼續沿著線道26前進,沿途真的看到了小豆島還在運作的採石場,沉靜在小豆島的美麗與自然的當下,看到了大片開採的石場,也頗為令人震驚。但如果沒有小豆島的花岩石,我們可能也看不到雄偉大阪城,這自然與文明的拉踞,實在讓人不知該如何取捨...
來到了小豆島東邊的福田,編號110的「福武ハウス─アジア・アート・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福武之家,亞洲藝術平台)。是在藝術節中,利用已廢校的福田小學校作為亞洲藝術平台重生。建築師-西澤立衛將其中部分更新,一方面作為實踐、展示據點,促成與亞洲各地淵源深厚的個人(藝術家或策展人等)、團體(NPO、非政府組織、藝術中心等)間交流,一方面作為開放平台,藉以拓展彼此之活動範圍。這裡設置有展場、會議室,附近的體育館中一部分則用以開設福田亞洲食堂(節錄自瀨戶內藝術祭官網)。
福田小學校的操場,也變成藝術祭的免費停車場,入口在另一側,還好有工作人員指引,不然可能會找不到。
福武之家參觀料金500円,持有護照也可以免費參觀一次。我們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先往一樓的展間參觀,利用教室改成的展間,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福田與附近的吉田兩地用照片拼成的導覽地圖,以及攝影展。照片中把小漁港的風情拍的好美好美...
在教室外,我們看到了來自台灣藝術家-李昀珊的作品「石/光、迴旋曲」。「從哪裡保留你的記憶,在腦海中,手機中,還是遙遠的雲端?隨著科技的發達,科技已越來越快的速度創造可以讓我們保持記憶的產品,科技或許可以協助我們保留記憶,但是這些就真的是我們的回憶嗎?科技是否介入了或替換了我們的記憶呢?在這個庭院裡,邀請參觀的觀眾欣賞福田的石頭,用回收的CD讓石頭反射出閃閃發光,與自然界的蟲鳴鳥叫,講述時間的流逝和記憶的故事!」(翻譯自作品旁的英文解說)
一旁還有時間序說明整個藝術品的誕生過程,從2015年的11月開始發想,一直到2017年的7月13日才完成。
另一間教室說明了福武之家的宗旨,原來福武之家只有參與夏、秋展期,春展期還沒有呢!
接著我們走上二樓的展間,在樓梯間看到了這些插畫,雖然充滿童趣,但其實蠻成人的,下圖還有分屍畫面呢。@@
二樓的展間則是把隔間都打掉而成的廣大空間,首先看到的是兩個很大的藥池,裡面泡著小豆島特產的瓜類與水耕植物,開始到結束,跨越整個展期的時間。
還有大型的留言板,不知道是否可以任意留言,我們沒有留就是了...
還有亞洲各國的藝術家的裝置藝術,印象中,這個是韓國藝術家的作品。
和式的榻榻米搭配各種圓盤,充滿和風。
大部分的藝術品我們都忘記拍攝說明,也不敢亂加解釋,只好靜靜欣賞囉...Orz
展間一旁,原本為體育館目前則是開設亞洲食堂,共有三種料理各1000円相當便宜,還看到附餐竟然有台灣茶。原本我們想在此享用午餐的,不過看看時間,很擔心後面的行程跑不完,只好放棄了,相當可惜,若是有充足的時間,我們一定會捧場一下的。
在食堂的對面,還有一個以兩片不規則板子形成的休憩空間,也是藝術品之一,若是覺得小豆島的陽光太耀眼,可以入內享受一下沁涼的微風啊!
在福田小學校址的旁邊,還有一個舊福田郵便局址,現在也布置成藝術品供大家參觀。
隱藏哥:(自導自演)請幫我把這封信寄回台灣。(旁邊紅色的郵便局用腳踏車好可愛!)
郵便局內意外的是布置成昭和時期的樣貌,有著復古的元素也有電器用品的出現,右下圖出現的台灣郵局娃娃真讓我們覺得很親切呢!中間的部分則布置成一條跨越碎石的時光之橋...
橋下則是用著各國語言寫著「好久不見」,是否大家都有好久不見的人、事、物呢?
離開了福田,路上看到了一處展望台,さぬき百景(讚歧百景)-福田海岸,這迷人的海岸線,真的很美啊!
(小豆島,未完...待續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